-
群发时代
汪伦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他曾写信邀请李白来做客,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只不过是十里之外有棵孤零零的桃花树,万家酒店就更离谱了,原来是一个姓万之人所开的一家酒店。端着手机,一个念头从大脑中闪过,在没有网络没有信号的古代,如果有人想喊朋友喝酒,会怎么办呢。
2017-11-07 邵阳新闻在线 -
小议“码头文化”
殊不知,他们在为“小兄弟”撑腰、站台的同时,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将政治生态搞得污浊不堪,使党群关系蒙受损失。在我国水路交通发达的地方,历史上大多有过依托于航运帮会势力而形成的“码头文化”,主要是与码头上的中下层劳动者息息相关的一套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风俗习惯。倘若将“码头文化”带进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之中,就会异化为一种具有帮会色彩的“江湖文化”,放大其中腐朽落后的成分,由此带来的相互倾轧、抱团取暖、利益输送、人身依附等种种弊端,极易成为滋生官场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2017-11-07 邵阳新闻在线 -
《洄溪桥重修序》
西村既与小溪近,则小溪必为西村所出入,而小溪之桥必为西村所当修。一路鞍马劳顿,途次西村坊,稍歇洄溪桥亭,见桥头一石碑挺立,碑上文字苍劲有力,于是细看起来:“小溪村以村有小溪也。”由此可见席宝田对这篇序文的充分肯定。
2017-11-07 邵阳新闻在线 -
走一走崀山的茶马古道
走一走崀山的茶马古道,青石板上悠悠的铃声、哒哒的马蹄、儿时的欢笑已走得很远、很远,只有那深处的记忆在望尽斜阳中邂逅,而秋的优雅,如秋风轻轻拂过晚霞的弧线,平静的滑落在崀山的茶马古道上。有人说,所有的古道都是茶马古道,因为几千年农耕文化注定了那时的年代出行都是在驴马上,而今古道上的马蹄、挑夫与河边的纤夫的汗水与血泪已经沉默在历史的长河中,风中飘逸的驿站与凉亭也在残风败雨中落寞,沉寂在昨日的岁月夕阳下,一如五里圳这条盐道官道身在秋色里,不再染春色一般繁华不再终归田野。走在那被马蹄与行人践踏了千年,已经闪着青光悠悠的青石板上,似乎还可以听到久远的岁月里传来的阵阵马铃声,“叮叮当当”的响彻着整个水庙古老的集市街上与五里圳的古道上。
2017-11-06 邵阳新闻在线 -
教学随笔
今年我教一年级数学,面对这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一切行为规范、上课纪律、学习习惯等都要从起点开始学习,让孩子们尽早适应校园学习生活。在我教书这么多年中,我感觉到一年级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用课余、放学时间多为孩子指点教育,多耐心辅导。培养孩子们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的习惯。
2017-11-06 邵阳新闻在线 -
我的抗战(二)
再一次聆听他讲述自己参加“松山反攻战”的经历……抗战老兵范松池老人是隆回县桃洪镇托杏村10组人,1923年9月14日生,现已是95岁的老人了。早在42年日军就占领了云南松山这个军事隘口,并修筑了许多坚固的碉堡、暗堡,并有重兵把守,我们炮兵团负责炮击日军外围碉堡等军事目标,步兵在下面埋伏,随时待机冲锋。随后的战斗中,营长指示由我专门负责一门炮,打击敌人最厉害的火力点,协助步兵团强力推进,有一次在前沿阵地,我不慎被日军的燃烧弹击中,小肚以下大面积受伤,当即被抬下山,住进野战战地医院,休养了三个多月后,此时,松山战役已接近尾声,伤还未痊愈,又随部队开赴广西、广东一带和日军作战,直到抗战胜利。
2017-11-06 邵阳新闻在线 -
敢问路在何方?
在教学中不断追问自已“我的教学有效吗。在学习中经常反思自己对名家的指点收获多少,哪些能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专家的有效教学也好,在实践中反思也罢,都离不开时常对问题的思考。
2017-11-06 邵阳新闻在线 -
老师的使命就是要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如果生活,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你可以随时来找我…那时,我并不去想为什么老师第一个找我谈话,后来才明白,一定是我不同于他人的寒酸、落寞和不自信引起了老师的关注。我有点拘谨,老师剥开一个桔子,分给我一半,自己吃了一半:蛮甜呢,你吃个看。相反,一夜失眠之后,人更加无精打采,第二天的课堂上我竟然打起了瞌睡,直到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才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懵懵懂懂地站了起来。
2017-11-06 邵阳新闻在线 -
三联洞
初次听闻三联洞三联洞在我心中只是一种风景这次特觅三联洞三联洞在我眼里已是一个情人三联洞午后的阳光已快要下山欢快攀爬他的龙脊已在脚下一脸的惊险从没见过陡峭的三联洞会有如此风情舒展着龙的脊背余辉中熠熠发光从没见过神秘的三联洞竟有这般迷人一架天桥接通东西着实诱人行走在铁索的三联洞此时是我喜欢的样子惊险中夹着刺激刺激时带着欢呼如同拥抱着一个美人(王修细)。
2017-11-06 邵阳新闻在线 -
饱蘸诗情绘晚霞
从丁先生谦虚的表白中,我找到了答案,丁先生的写作得益于生活。《庸楼点滴》是他的第五本作品集,前四本分别是《淘金拾贝》、《资江吟稿》、《庸楼笔记》、《庸楼杂烩》,这是他退休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是他平日里喜怒哀乐的大会集,是他不断地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灵感而迸发出来的耀眼火花。在《庸楼点滴》一书中,丁保东先生把诗作分为“中华颂”、“纪念凭吊”、“亲情”、“锦秀江山”、“杂咏”五个部分,皆依事而作因时而感。
2017-11-02 邵阳新闻在线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