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世明诗《东斋熟眠,梦游昆仑山,妻至唤而醒,乃启昆仑诸子函,喜而有作》之赏析

【时间:2020-04-12 10:12】【来源:邵阳新闻在线讯​谢卫民【字体:

客离竹坞有谁知?欸乃声声出碧池。

莫叹睡乡时已别,启函又捧谪仙诗。

费世明先生这首七绝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通过奇巧新颖的构思和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把一份友情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诗题较长,这在古人的集子里比较常见。拟题未必一定要精短,有时出于需要,在诗题中交代一下成诗的过程和目的,与诗文形成有机的结合,是完全可以的。这样,不但有利于诗人的表达,也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前两句,写的是梦境。正因为有了诗题中的交代,所以并不令人觉得来得突兀。相反,恰恰体现出诗人构思的精巧。诗文由诗题顺承而下,令原本略显的突兀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对梦境的描述,诗人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从昆仑山瑶池边的竹坞着笔,一脉伏线。岀乎意料的,是诗人并没有写梦境中友人相聚的情形,而是写相离。而相离的情形,诗人并没有着墨于情绪的表述,只是用景语来替代情语。"欸乃声声出碧池",仿佛都是神仙样的人物,洒脱、飘逸。那种兴尽而归,让人感觉不出有多少离愁,当听到朋友们划船离去的声音时,才感知到朋友们已经走了。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表现手段,表面上写相离,其实真正要表现的是相聚。当然,这种浪漫的梦境,恰恰是诗人对朋友思念的美好情怀。

后两句,写的是现实。梦境与现实的转换,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现实中,是诗人妻子的呼唤声;梦境中是朋友划船而去的"欸乃"声。朋友的离去与妻子的来唤构成了梦境与现实的统一。也正是这种转换和统一,才形成了诗人诗文中"转"的逻辑开系。可见诗人的玲珑心窍。诗,不能写到哪算到哪,也不是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是要通过谋划,处处关合,故所谓"谋篇”也。妻子把诗人唤醒,梦境不再,原本会有些惆怅,甚至会心怀愤懑。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理由,恐怕妻子要摊上大事了,至少要承受诗人的一顿牢骚。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理由很简单,朋友来函了。睡乡中朋友离别的淡淡哀愁,也因朋友的来函丢到了爪洼国,随之而来的,是诗人启函读诗的喜悦,颇见诗人的真性情。事实上,妻子把诗人从睡梦中唤醒,不担心诗人醒后的"余怒",是有心理底气的,因为她清楚自己的丈夫更看重的是什么。

有时候写诗,其实就是写心情、写性情。这种心情和性情,是表露得如一杯白开水,还是如一杯醇米酒,就要看诗人的写作技巧了。尤其是七绝,更加讲究那种含蓄和婉曲的诗味,让人去品、让人去寻、让人去挖掘。在这方面,费世明先生无疑是很成功的。

作者 谢卫民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开鹂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