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时间:2018-01-16 18:25】【来源:邵阳新闻在线申学峰【字体:

倏忽已28年,岁月在我昔日乌亮的青丝中留下了诸多的印痕,捎走了青春。刚参加工作时,我狂热、激情、纯真、追求,憧憬着灿烂的星空,渴望着“荷叶露尖”。此境依然清晰可见,触手可及。在时光静静的历磨下,我多了一份成熟和务实,多了一份理性和虔敬,多了一份反思和守望。

在学习中栖居

1989年我师范毕业,与孩子们“疯了”5年。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湖南教育学院,在那儿“沉潜了”2年。步入了读书时未经历过的高中学校,兴奋、忐忑、憧憬和迷茫一起向我袭来。我是幸运的,遇上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陈校长。他的指点,让我受益匪浅,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说:“语文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内功’,成为一名‘杂家’。”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用,顺手拈来,别具情趣,让自己的语文课堂“风景”翩然而至。

“腹有诗书气自华”,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博览同行,拓宽自我视野。忧愁非书不解、忿怒非书不释、精神非书不振、教学非书不行。有了这些“底色”,在教学中就能胸中有丘壑,写意而为之。我疯狂地阅读着,独处之时,能沉醉于神奇的文学之中,痴心于与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澜等教育名家在著作中对话;群居之时,虚心听取他人铮言,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求灵感的火花。

除了读书,我还不倦地练着,做着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将高考试题分类剪切,粘成厚厚的两大本,从中寻觅着解题步骤、技巧。珍惜着一切学习机会,我庆幸自己当初遇到的一批优秀老师,如龙正喜、龙乐文等老师。他们敬业、博学、严谨。我观摩着他们的课堂教学,用心品味着他们的神来笔。他们更是倾囊相授,“不留情面”地指正。现在想来,他们是我教学的“领路人”,是我专业成长的“阶梯”。听课,参加研讨会、国培和省培,也是我专业成长的捷径。2012年10月8日至18日,我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了“国培(2012)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十天的研修,紧张而忙碌,实在而实用。“等闲识得春风面”,近距离接触到了众多寤寐思见的专家、名师。于漪老师,在她沧桑的皱纹中、矍铄的精神和真挚的语言里我品读出了一位耄耋老者的高尚灵魂!王荣生教授,语文教育界的泰斗,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不是虚无缥缈的,关键是抓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组织。崔允漷、谭轶斌、郑桂华、倪文尖等七位大师,或为新课标制订者,或为大学名师,或为高考命题召集人,或为优秀教研员。他们用有效的方法告诉我们教学如何做到有效,那就是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

在教学中栖居

课堂是教师教育生命的主阵地,是教师教育生命放飞的天空。要实现教师生命的诗意化,就是要追求课堂的最优化。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埋怨教育的不公平,叹惜自己生不逢“地”,哀怨学生基础薄弱,课堂上出工不出力,任凭学生沉沉睡去,自己一古脑儿地灌输。岁月如此流逝,生命简单重复。

让课堂弥漫诗意,唤醒师生沉睡的潜能,创造属于师生的奇迹,教师要在教材处理上有独特的认识,需要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教学场景,为学生营造体验的情境,从而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实现这个旨趣,首先要求教师找准“切入”。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教材处理中的‘选点’手法,可用三个关键词概述:内容、部位、角度。”他还认为:“‘选点’教学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它部分相联系、相呼应才能顺理成章,‘点’外一定要有‘面’。”这就是说在教材处理中,所选的切入点,必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能联系全文的枢纽部分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从题目中的“风雪”切入,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小狗包弟》可将“给包弟加定语”作为切入口……

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在具体的展开过程中,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美”字,紧抓一个“实”字,立足一个“创”字,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诸要素,以美的原则来优化课堂教学诸环节;给学生提供感受理解教材的审美因素,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和创造的审美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三维”目标。

在反思中栖居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思考是“在宁静中找智慧”。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是苦苦的“打工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思考”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思考”来激发自己去永恒进取,去点燃探索的火把,成为一个幸福的育人者。

教师的反思,是指用批判的眼光,多角度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反思、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感觉课堂的情趣盎然,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某些教师不喜欢思考,教学是为了完成任务,上课就像用图章一盖,45分钟内不出事情,便是可以了,书本一夹,便回家,哪管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成长。今天如斯,明天亦如此,长此以往,自己和学生仅有的一点激情也就消磨殆尽了。课堂的诗意何存?生命的诗意何存?

行走,在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在提升中点拨学生,是让教师育人事业充满诗意的根本所在。

(申学峰)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洋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