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纹铜禁”说开去
在河南博物院,有九大镇院之宝,其中之一名曰“云纹铜禁”。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是一件春秋中期的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文物永久不准出国(境)展览,云纹铜禁便名列其中。
禁,是承置酒器的礼器,起于西周,灭于战国。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在中国历史上,禹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其然,夏桀“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最终因贪杯而丢了天下。而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竟然能连喝七天七夜,也因沉湎于酒色而国家破亡。有鉴于此,周朝时,周成王特命周公旦以作《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规定王公诸侯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从此,有了“禁”这种礼器。
历史上,因饮酒害人害己甚至葬送天下者并不鲜见。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云纹铜禁,当是最好的见证:“楚国为什么敢问鼎中原,请看云纹铜禁。楚国为什么会一败再败,请看云纹铜禁。”战国时,楚恭王和晋国军队战于鄢陵。战至正酣时,恭王受伤,战斗不得不停止。楚军司马子反口渴难忍寻找水喝,侍从却给子反捧来了酒。子反非常喜欢饮酒,自是乐不可支,结果喝了个酩酊大醉。恭王打算再战晋军,派人去叫子反,子反却因酒醉躺在帐篷里称病。恭王驾车亲往探望,进帐便闻到一股酒气,不禁大怒,对天长叹“天败我也”,当即把因酒误事的子反给杀了。
我们的祖先不仅发明了酒,更是把酒发酵为一种文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曲水流觞、青梅煮酒、关羽温酒斩华雄……古往今来,关于酒的诗篇汗牛充栋,关于酒的故事不胜枚举。发展到现代社会,“酒文化”更是花样百出:“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宁把胃喝出洞,不让感情裂个缝。”“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欠培养。”酒不仅成为感情交流的介质,更成了“攻艰克难”的炮弹。中午喝、晚上喝,不会喝的学着喝,不能喝的撑着喝,酒量大的玩命喝。“来啊来杯酒啊不醉不罢休”,“好兄弟干一杯我不醉不归”……
近年来,党中央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一系列法规制度陆续出台,“禁酒令”便是其中之一。前不久,军队更是出台了最严的“禁酒令”。“禁酒令”看似是在禁酒,其实禁的是不健康的风气、不正当的关系、不规范的秩序。因此,“禁酒令”的颁布,受到了人们的一致欢迎。迫不得已的酒不用喝了,戕害身体的酒不用喝了,托人办事的酒不用喝了,影响家庭和睦的酒也不用喝了,清风正气也随之而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禁酒令”,不就是为我们心中树立的“云纹铜禁”吗?(刘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