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最明

【时间:2017-09-30 10:24】【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周进军【字体:

“自古中秋月最明,且把思念遥相寄。”人们十分看重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中秋月圆之夜,家家户户摆上月饼、蔬果等贡品举行拜月仪式。

我深深陷入思索,一团清亮的明月为啥就成了中秋节的代名词,“嫦娥奔月”的传说为啥又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你看,这位住在月亮之中名为嫦娥的美丽月神,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都会在清冷的月宫里遥望着凡间。所以,人们常常在这晚的明月中望见她淡淡的倩影,如同一汪朦胧的泪。

因而在人间,人们延续着拜月、赏月的风俗。据史料称,中秋节起源于隋代末年,到了唐代,赏月玩月之风尤为盛行。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咏月的名篇。如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皮日休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等。

到了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然是一个全民同欢共庆的热闹佳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详细地记录下中秋之夜汴京街道的喧闹,那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那通宵彻夜的繁华,留在了后人挥之不去的旧梦中。这个时期,拜月仪式已逐渐完善,成为中秋固定的典礼。《新编醉翁谈录》中写道:“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桂枝;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在拜月时,各家要设立“月光位”,于月亮上升的地方向月“供而拜”。所谓“月光位”,就是放置月宫符像,图上绘着月中玉兔如人形站立在桂花树下,持玉棒捣炼仙丹。供奉的果品也是十分讲究,所有的贡品必须为圆形。红白绿三色层层叠加,如花朵盛放,雨后带露。

供桌上的另一位主角就是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后,月饼经过多次改进,增加了其他各色馅料,并在月饼上打上玉兔吉祥图案。此时,天色渐暗,华灯初上,人们设好“月光位”,摆上贡桌贡品,归宁的女子回到娘家,盛装打扮;庭中芙蓉初放,或白或粉或赤,皎若明月出水,艳似美人展颜,众人虔诚盈盈下拜,许下切切心愿,好一个晚风沉醉的中秋月圆之夜。

从古至今,写中秋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在词中的前序里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当时在密州为官,团圆的中秋夜晚,他想念千里之外的弟弟苏澈,独自大醉一场,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感人至深的词句,寄上他对世间最殷切的祝愿。

说到中秋佳节,好像总是与吃分不开。但实实在在的秋天并不是一个只让人想到吃的季节。秋天是极为复杂的季节,从味觉乃至颜色都每每让人心惊,可要知道一年的光景只在须臾。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秋天的到来好像是以中秋节为标志。之前,虽已立秋,虽已秋风瑟瑟,但时而“秋剥皮”,时而“天凉好个秋”。但一到八月中秋,情况就大不同了,人们感觉真真正正的秋天真的要来了,感觉到那种天地之间肃杀之气由夜间渐渐而起。欧阳修的那篇《秋色赋》要想读的好,也最好在这个季节读它一读。

秋天一来,炎热的日子就要结束,花虽然渐次凋零,而秋叶却红红紫紫斑斓好看起来。“斜阳山雨外,秋色思无穷。柳叶飘干翠,枫枝撼碎红。”这是唐代诗人李咸用在《秋晚》中的描述。一到秋天,即是月光和露水也都和其他季节不一样,也会变得清冽起来。古人喜欢以清字说秋:只这一“清”字,是既让人喜欢又让人从心底起一番惆怅,起一番淡淡忧伤。(周进军)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罗俊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