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慢”工夫

【时间:2017-06-06 09:22】【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姜炳炎【字体:

1970年7月,杨绛、钱钟书及其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同事们,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改造。

杨绛和同事叶廷芳等,编在同一个“菜园班”劳动、同一个“学习班”开会,朝夕相处。因为大家都是研究学问出身,繁重的劳动结束后,就拿出随身带的外文书籍进行翻译、学习。

过了几天,叶廷芳等年轻人凑在一起聊天,聊起翻译问题,互相询问一天能译多少字。一般回答都是2000字左右。这时,杨绛只在旁边听也不说话。叶廷芳好奇地问:“一天您能翻译多少字?”杨绛可是社科院外国研究所的前辈,她的学识让叶廷芳等年轻人羡慕不已,大伙儿都期待着她3000-4000字的回答。

杨绛认真地说:“我想平均起来每天也不过500字左右吧。”听后,叶廷芳和同事们都哈哈大笑,根本不信,觉得她在开玩笑,因为“我们都能翻译2000字,你杨绛怎么可能?”

她见大家愣在那里,又补充说:“我翻译其实是很慢的,我首先要把每段话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个原文句子统统拆散,再按照我们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

叶廷芳将杨绛这段话记在心里。多年后,了解到翻译《堂吉诃德》全过程,他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杨绛的“慢”工夫。

1956年,杨绛接受翻译任务后,决心从西班牙文直译《堂吉诃德》,此前她根本不懂西班牙文。那年她已55岁。这样的年纪再开始学习一门外语困难可想而知。为翻译一本书而决心学会一门语言,古往中外,实属罕见。

看到不少人疑惑的表情,杨绛解释说:“我这个人特别认真,既然把任务接下来,我自己便摸索着学,无师自通。每天读呀、背呀,到底也搞不清学的是西班牙语还是东班牙语。”诙谐幽默的言语中透出的是轻松。

1978年3月,《堂吉诃德》终于出版。1984年,73岁高龄的杨绛又将《堂吉诃德》这部70万字的巨著重新校订了一遍。

1984年6月,西班牙国王卡洛斯访华,邓小平将《堂吉诃德》的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介绍了杨绛。

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授予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以表彰她为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的贡献。这年,杨绛已是75岁。

回忆往事,叶廷芳赞叹不已:杨绛的“慢”工夫,就是决不拿时间换产量,她追求“神似”而彻底摒弃“形似”。(姜炳炎)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罗俊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