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军锋
唐宋诗人都非常讲究遣词与炼字,从流传已久的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与韩愈的“推敲”典故;到北宋诗文大家——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据说写到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先用“到”,觉得不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再改为“满”,连续换了十几个字,还是认为不贴切,最后才定为“绿”字。“绿”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春到江南,满眼绿色,一片生机的蓬勃景象,又以景衬情,贴切地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心情,此句遂成千古传诵的名句。除了上述两例,本文选取若干古典诗歌里巧用一个“空”字的诗句,从意境赏析的角度浅谈其遣词炼字的妙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山中有树,有竹,有灌木,有茂密的衰草,有满地堆积的落叶。本来不空,诗人偏在此处着一“空”字,起一个修饰的作用,表现晚秋时节:山里木叶凋零,满目萧瑟,加上冷雨凄迷那种空旷寂寥的感觉,别有一种山野情趣。一个“空”字,意境清幽,很贴切。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此句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人语山更静, 这里着一“空”字,暗示山高林密,否则怎会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呢?人在山中,许是采药,或是砍柴,许是打猎,或是逛山……山深谷空,想象无穷,用词简约,言简而意丰,写得入木三分。又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写雪满天山,峰回路转,武判官策马扬鞭绝尘而去,已杳无踪迹,只留下串串蹄印,诗人仍立马空自凝望,一个“空”字 写出了豪迈如岑参者,竟也有淡淡离愁绕心间的时候,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非常传神。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南宋·陆游《示儿》),写耄耋之年的诗人,自知来日无多,万事已成空,壮年时的跃马边关,铁马冰河,宛如一梦。“空”是陆放翁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是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懑,更是渴望收复失地的悲鸣!“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句诗用典未见奇崛,诗人借此怀念已逝的故知老友,人鬼殊途,相见无期,一个“空”字饱含着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的幽愤、无奈、抑郁,也流露出一代诗豪面对人世沧桑,恍若隔世的感慨。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七言律诗),几乎字字珠玑,高度凝练的语言,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曾令几多才俊为之折服,其中也包括“诗仙”李白。尤其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神话故事切入,“空”字构建了一幅孤独诗人,登临名楼的画面——仙人早已驾鹤飞升,人去楼空。凡夫置身楼上,纵目伤怀,苍穹笼罩,空阔深邃,天地间似乎仅剩一楼一人。暮色苍茫,羁旅异乡的游子,眺望那浩渺汹涌的烟波,浓浓乡愁,恰如一江东逝水,无尽无穷。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隋·薛道衡《昔昔盐》),写昏暗的窗户,蛛网悬空,春来燕儿曾筑巢,久无人居,空寂冷清,透着几丝凄凉。时光流逝,梁上燕儿早已飞走,微风一吹,旧泥巢破了,星星点点的尘土落在空房梁上,犹如落在诗人空荡荡的心湖里,荡起圈圈涟漪……“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句中,我以为最出彩的便是“空”字营造出的朴素淡雅的意境。东坡以“空”字状乌云四合,细雨斜织下空灵而朦胧的山色,可谓精准;绘若有若无,缥缈虚空,随风翻涌的雨雾,可谓形象;描清丽典雅,如西子一般超凡脱俗,迷人的美丽西湖,可谓生动;随心所欲,境界全出。如换成“迷蒙”或“朦胧”都难有动人心魄的绝妙,若非“诗书画”三绝且百年难遇的奇才——苏东坡,谁人能够吟出如此好句啊。
当然,古往今来,遣词炼字取胜的诗文大家不胜枚举,本文还只是窥豹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