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湖南华帅总校:播撒激情,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 谢正旺

激情,是语文的底气,是语文的生命,是语文的灵魂。激情能让学生勃发绽放生命的华彩。正如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所说:“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

让热情燃烧青春火焰

激情朗读是学生们对课文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全面展现。也是一次从“眼球”到“声带”,再到“心灵”和“全身”的创造性旅程。最终目标就是让沉睡的文字“站”起来,在听众的心中起舞。

让文字“响”起来。激情朗读,就是通过同学们声如洪钟的声音传递情感,饱含热情,激情四溢,慷慨激昂。告别平淡的“念经腔”,语调随文意而变化。做到疑问时上扬,肯定时下沉,激动时高亢,悲伤时低沉。能更加清晰地赋予文字以温度,让文字“响”起来,字节跳动,绽放音符。

让朗读“活”起来。激情朗读就是通过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声、情、神、体”的和谐统一。每个学生必须有真挚的情感投入,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而非机械的表演。能让听众听出真实而丰富的复杂情感变化。每位学生还要有精准的眼神表达,做到用眼神与听众或场景进行交流。当读豪放词时,目光应放长远,豪迈昂扬,气势长贯如虹。当读婉约词时,目光可温柔沉静,伤感,情势悲苦孤寂。每位同学还要根据课文需要有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变化。因为肢体动作是情感的自然延伸。如在激昂处,可以用手臂的挥动,身体略显挺立;在沉郁处,可有头部的微垂,手势的收敛。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传递朗读者当下的情感状态,让听众能看见文字里的情感,如朗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读乐景心存自豪,面带微笑,读哀情时心有感伤,而显忧伤。再如朗读李清照《声声慢》时,紧扣词眼“愁”字,读全词应忧愁顿生,面容要略显憔悴不堪。

让思维迸发智慧火花

激情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和情感共鸣营造出的高效动人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是激情课堂的发动机和灵魂。首先,教师语言要充满感染力。有节奏,有轻重,有缓急,如讲解诗意时要温柔舒缓。分析悲剧时要沉重凝重,歌颂英雄时要铿锵有力。还要善用比喻、拟人、故事,典故等。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可感的画面,场景和情感。让学生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其次,教师上课时使用体态语言要做到丰富而传神。讲到动情处要辅以手势与动作。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中产生共鸣。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深度投入和以身入文,沉浸其中。在范读《项脊轩志》家世孤苦与祖母相依为命情景时,语气应迟缓且悲哀。眼眶可以湿润。范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英雄们冲弹特写镜头时,语速应放缓,激动略显悲伤;读到敌人凶残卑劣情景时,语气强劲而愤怒,表达出愤懑不平。因为这些情感与动作,最容易让思维迸发智慧火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产生共鸣。

学生是激情课堂的参与者和主体。在教师富有激情氛围的感召下,学生们再也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此时的学生们一定会高度地专注与投入。再也不是麻木地记录笔记,而是思维紧跟着老师,闪烁着思考,好奇或感动的光芒。此时的学生一定会思维活跃,敢于表达,有问题时不再是“等答案”,而是迫不及待地举手甚至脱口而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且还会不盲从权威,敢于对课文,对同学们的表态,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并阐述理由,如讨论鲁迅《祝福》中“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时,同学们的辩论激烈,各执己见。观点明确,论证有据。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只有这样师生深度互动,教学相长,思维更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让思想荡起圈圈涟漪

激情创作就是同学们将内心深处的炽热的情感,活跃的思维与精湛的语言艺术熔于一炉的产物。是生命体验的喷薄与升华。

激情创作的核心是同学们在创作时必须要有充沛的感情。因为情感能让文字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情感必须发自肺腑,必须是真实的,例如创作散文《家乡巨变》,同学们必须走访家乡,调查问卷,收集家乡的各种资料,相关的人物事例等。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才能引起读者共鸣,荡起读者圈圈涟漪。

激情创作还要有鲜活灵动充满活力的语言。例如在记录家乡生活时。可以选用一些体现乡土文化气息的方言入文。从方言中读懂家乡特有的味道。激情创作,还要有深刻而独特的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思维。只有激情创作,文字才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了心跳、温度和灵魂的活的生命。也才能使思维荡漾,并在读者心中荡起圈圈涟漪。

激情朗读,声动校园;激情课堂,情撒华帅;激情创作,文耀杏坛。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编辑:李思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