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的小宇,是那种在人群中会发光的男孩。篮球场上的他灵动矫健,学习上也毫不逊色,成绩名列前茅。然而,每当午间卫生值日的铃声响起,这块“美玉”便显露出了一丝未被雕琢的痕迹——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打折扣”,卫生任务成了他校园生活中一块小小的“短板”。
一、指尖上的智慧:手把手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那天中午,我又看见小宇的身影即将随着伙伴们溜向操场。我没有高声喝止,只是轻轻将他带到卫生分工表前,蹲下身来,让我们的视线平齐。“小宇,”我轻声说,“我明白,这个学期的卫生任务确实不轻松。但这就像球场上的不同位置,每个岗位都有它的价值。下学期我们就会轮换,让大家都能有全新的体验。”他眨了眨眼睛,似懂非懂,但抗拒的情绪明显缓和了。
我知道,空泛的道理远不如一次成功的体验。于是,我带他找到他的搭档,说:“来,我们一起学习怎么高效又安全地合作搞完一个大组的卫生。”我示范着:“你看,双手像这样扶住课桌两侧,用身体作为屏障,自然地护住旁边的桌子,然后腰腿发力,稳稳地向后挪。座位移开,扫地的立马负责往前扫。”——教育的真谛,有时就出在孩子们的手指上。 当他们的双手投入到真实的、有意义的劳动中时,专注、协作与责任感便悄然生长。小宇试探着模仿,一次,两次,动作从笨拙渐渐变得流畅。他低头看着自己那双惯于运球投篮的手,此刻正稳稳地掌控着课桌的移动,一种新的成就感在他眼中闪现。
我深信,积极的反馈是塑造行为的最好养料。在午间的总结中,我特意在全班面前表彰了小宇和所有认真值日的同学,并在班级优化大师上为他们加上了宝贵的“卫生分”。更让我惊喜的是,当我邀请小宇上台分享他刚学会的搬座位“秘诀”时,他竟没有丝毫推辞,眼睛一亮便大步上前,一边熟练地示范一边向大家讲解:“要双手拖底,身体挡住,像这样往后拖,别人的书就不会‘跳水’啦!”他幽默的比喻引发了全场的笑声和掌声。当晚,我与小宇妈妈分享了这份喜悦,妈妈也心领神会地在家里为他创造了延续这份成就感的机会:“宝贝,今天看到你加了卫生分,真为你骄傲!家里的地板,也交给你这个能手了,好吗?”小宇爽快地答应了。
二、破解心结的密码:在理解中播种责任感
然而,成长的路径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几天后,值日班长的报告带来了新问题:小宇和另一组的男生同时“缺岗”了。我在篮球场边找到满头大汗的他们,一股火气瞬间涌上心头。但我强迫自己冷静——小宇不是个不讲道理的孩子,这反常的态度背后,必定有他的“为什么”。
我把他叫到一边,压下批评的话语,耐心地问:“告诉老师,发生什么事了?”起初他还抿着嘴,在我温和地坚持下,他才道出原委:原来他的卫生搭档吃饭特别慢,他急着想来打球,又不愿独自完成任务,觉得不公平,干脆一走了之。
原来,他抵触的从来不是劳动本身,而是未被看见的困境。 我心头的火气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理解。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懒惰,而在于不合理地安排挫伤了他的积极性。我立刻着手调整,将他和他那位同样热爱篮球的伙伴分在了一组。方案一宣布,小宇脸上紧绷的线条立刻柔和下来,绽放出笑容,欣然接受了这个新的“黄金搭档”组合。
令人欣喜的变化随之发生。自从和“球友”一组,两个男孩仿佛在卫生值日中找到了比赛的乐趣。他们不仅能高效协作、快速完成任务,还会互相提醒、彼此督促,再也没有出现过缺岗的情况。看着他们在劳动中展现出的默契与担当,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用统一的模子去裁剪所有的孩子,而是要读懂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故事,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的阶梯。
从运球投篮到扶桌清扫,从独自逃避到合作担当,小宇的双手,不仅在篮球场上创造了佳绩,更在平凡的劳动中收获了完整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越发笃信:唯有重视劳动这份“无声的教材”,我们才能帮助孩子补齐生命的短板,让他们成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丰盈的人。
作者:邵东市城区第二完全小学 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