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陈亮兵 龙潇君)近日,邵阳市第六中学扎实推进思政建设工作。
邵阳市第六中学以校史中的革命先辈为精神坐标,将红色纪念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缅怀先烈、感悟历史中厚植爱国情怀。每年清明节,校史广场都会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现场。该校组织师生齐聚于此,祭奠袁国平、贺绿汀两位从校园走出的革命英雄,通过敬献花篮、诵读祭文、讲述英雄事迹等环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除校内祭奠外,该校还会组织师生前往贺绿汀墓开展扫墓活动。
校史馆则是学校红色教育的“常设课堂”。对于每一届新生和新入职教师,“走进校史馆”都是必修的“开学第一课”。馆内陈列的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史料。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该校师生们不仅了解到学校的发展脉络,更能深刻体会到“革命摇篮”背后所蕴含的责任与担当。此外,该校还定期组织师生前往韶山、橘子洲头、老山界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邵阳市第六中学打破传统德育“单向灌输”的模式,通过开展系列化、主题化的沉浸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将德育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每年国庆前后,校园里都会掀起“红色热潮”:学生们身着整齐的校服,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用嘹亮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在校园的国旗台前、红色文化墙下,师生们与国旗合影,定格对祖国的热爱;学校组织观看《建国大业》《长津湖》等红色电影,让学生在光影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各班围绕“国庆”主题出黑板报,用文字、图画展现祖国的发展成就与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班会课上,学生们轮流讲述红色故事,从“小英雄雨来”到“抗日名将杨靖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红色精神在口口相传中得以延续。
这些沉浸式活动摒弃空洞的说教,让德育变得可感、可触、可参与。学生不再是德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实践者”,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将红色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邵阳市第六中学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以“每周一主题、专人负责、实践落地”为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细化为具体课程,让德育从“零散活动”转变为“系统课程”,实现“入脑入心、融入生活”的育人目标。
该校建立“周主题德育课程”机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全年德育主题计划。每周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例如“文明礼仪周”聚焦养成教育,通过“文明用语打卡”“校园文明小标兵评选”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理想信念周”以“我的未来与祖国同行”为主题,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传统文化周”则通过书法比赛、传统节日习俗讲解、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则通过案例分析、主题辩论、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24字的深刻内涵,将其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
为确保每一个主题课程都能落地见效,该校实行“专人负责制”。每个德育主题都由德育处牵头,联合年级组、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例如在“志愿服务周”,德育处制定整体方案,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报名,学科教师则结合学科特点设计相关活动。
更重要的是,该校注重德育课程的“实践转化”,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直播活动等形式,让德育内容从“课堂”走向“生活”。例如在“环境保护教育周”,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清理小区垃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感恩教育周”,学校开展“感恩父母”直播活动,学生通过镜头向父母表达感谢,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让感恩之情在互动中传递。
从红色浸润中筑牢信仰之基,在沉浸体验中激活成长动力,以课程赋能夯实育人根基,邵阳市第六中学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红色精神在一代代青少年心中薪火相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着“六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