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舜皇山巅的野茶园,我站在满师傅豆腐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前,看一粒黄豆如何蜕变成金黄的豆干。十天前,我带着二十张青春的面孔奔赴新宁,而今返程的行囊里,早已塞满比调研报告更沉重的感动与思考。
产业振兴:听见大山的脉搏
在黄金瑶族乡的梅花鹿养殖场,杨焕梅书记用皲裂的手捧起鹿茸时,眼里闪着光:“这群小家伙,是咱村的金疙瘩。”三合村与大龙村的“鹿-果共生”模式,让鹿粪滋养千亩猕猴桃园,青藤反哺鹿群食粮。这份朴素的循环智慧,恰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而舜帝茶庄的唐爱民师傅让我懂得何为“匠心守拙”。他三十年钻在茶堆里,把舜皇山野茶炼成斩获国际金奖的“帝子灵芽”。当我们问及创业艰辛,这位宝庆工匠只指着茶山说:“你看那云雾,每片叶子都吸着天地灵气,人怎能不敬畏土地?”
文化根脉:触摸红色的温度
重走老山界长征路那日,山风裹着茶香穿林而过。83年前,红军战士曾摘野茶消炎疗伤;83年后,陆定一笔下的羊肠小道已成省级文保单位。在悬崖石刻前,我们齐诵《老山界》,恍惚听见历史在层峦叠嶂间回响——原来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早已融进舜皇山的晨雾与茶汤。
更惊喜的是豆腐博物馆里的哲思。满师傅让豆香漫出实验室,飘向文旅融合的新赛道。他笑言:“黄豆都能翻身当主角,乡村振兴怎会缺戏台?”
青春答卷:读懂肩头的使命
最后两日奔波于新宁县发改局、农业农村局,成摞的数据报表让我彻夜难眠。黄金牧场的技术员愁鹿群度夏,茶庄电商总监忧流量成本,果农盯着猕猴桃损耗率叹气……这些鲜活的声音汇聚成沉甸甸的课题:高校学子该如何作答?
在省教育台的镜头前,喊出“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的那一刻,我突然懂得,“青锋助新”不仅是团队名字,更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我们带来知识技术,乡村却馈赠了生命的厚度。
离乡前夜,指导老师在山路上问我:“这十天最深的体悟是什么?”
我望向远处鹿舍的点点灯火,想起唐爱民焙茶时的背影、杨焕梅抚摸鹿茸的掌心、满师傅雕刻豆腐的刻刀。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叙事,它是老匠人掌纹里的茶香,是村支书账本上的数字,是孩子们镜头前的笑脸。
车过崀山,赤壁丹霞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我们带走的不仅是6份调研报告、50G影像素材,更有一粒深埋心底的种子——当青春与乡土相遇,理想的嫩芽终将刺破冻土,在新宁的春风里长成森林。
作者:张毓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