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 通讯员 许雯静 伍思源
为探索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途径,6月23日至7月1日,湘潭理工学院“智绘未来·AI创想家”三下乡小分队赴邵阳市洞口县开展“AI赋能红色记忆”实践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那些被岁月淬炼的感人故事。
在史料与口述间搜集鸬鹚村的红色故事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宣传邵阳市洞口县鸬鹚村的红色故事,“智绘未来·AI 创想家”实践团队通过重走红军桥,走访第四代守墓人王军,采访抗美援朝老兵邓联珊等红色人物,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故事与历史印记。
在红军桥上,团队成员拉着纳凉的大爷细细打听红军桥的过往,耐心询问关于红军桥的点滴,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速游走。为了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他们在海量的在线资料中探寻、仔细比对、核实,不放过任何一处模糊的记载。
缓步走进烈士公园,听第四代守墓人王军讲述祖辈接力守护这片英魂栖息地的故事。每当故事中出现与文献记载有出入或描述简略之处,便会轻声发问。从故事发生时动荡的时代背景,到守护人当时身着的粗布衣衫是对襟还是斜襟、袖口是否打着补丁,每一个细微末节都被一一拎出细究,不肯有半分含糊。
面对抗美援朝老兵邓联珊,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旁,听他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讲述真实的烽火岁月。待采访结束后,一遍遍回放录音,逐字逐句地誊写、核对,将零散的片段串联成完整的脉络。
借助AI动画 让红色故事在光影中流转
队员们深知,AI技术的融入,能让红色故事以更生动、更直观的形式呈现。
以细腻笔画勾勒出红军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于洞口县修筑红军桥的全过程。动画里,战士们扛着木材、铺设桥板,在湍急河流上架起生命通道,每一个动作、每一滴汗水,都饱含军民鱼水深情。
从第一代守墓人在战火中含泪收殓烈士遗体并立下誓言,到第二代守墓人放弃转干机会只为守护英灵,再到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使命,将四代守墓人跨越近百年的坚守,以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呈现,诠释了承诺的重量与信仰的力量。
“烽火淬炼赤子心 ,桑梓情深写春秋”这两句诗恰是邓联珊人生的鲜活缩影。在金城反击战的硝烟里,他以通信兵的坚守搭建生命线路。转身归乡后,五六座木桥因年久失修给村民出行造成不少麻烦,于是他主动请缨,改造木桥让拱桥横跨乡野。在熟悉的故土上,他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与担当。
以“技术+人文”赋能开展入户宣传
“让躺在文献里的故事站起来,让散落民间的记忆活起来。”带着这份初心,团队不仅将精心制作的AI红色动画逐一送到20余户村民家中,还把动画视频发布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多个社交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鸬鹚村的红色故事。
随后,团队专程来到村委会,向村干部们详细介绍了AI红色动画的创作理念、制作过程以及前期在村民中的传播反响,并现场播放了动画成果。播放结束后,村干部们对这种创新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将进一步支持动画在村里的推广,让更多村民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红色文化的浸润。
实践尾声,团队将制作的AI动画生成专属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每一个人都能看见AI重建的红军宿营场景,听见抗战老兵的语音档案。这种“技术+人文”的传播模式,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了“指尖上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