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动态
湖南师大实践团探访隆回滩头木版年画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智融合振兴路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邬雨嫣 李姗 刘美萍)7月2日,湖南师范大学“文韵铸魂,数智兴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隆回县滩头镇,深入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滩头木版年画的传承现状,探寻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滩头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古老技艺以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的造型著称,从造纸到成画共需20多道工序,制作工艺在全国年画制作中较为独特。

在滩头镇福美祥作坊,实践团成员与滩头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尹冬香进行深度交流。这位从8岁开始学艺的传承人介绍,滩头年画的特色在于原材料的本土化和工艺的复杂化,所有原材料均来自当地方圆百里范围内,而完整掌握这门技艺则至少需要3年时间。目前滩头年画只有6位代表性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尹冬香积极开设“福美祥年画”公众号并运营抖音账号扩大影响力,但她深知数字化只是传播的辅助手段,真正掌握文化精髓仍需现场体验学习。

在探访另一家传承基地——创办于1916年的高腊梅作坊时,实践团看到了传统技艺商业化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作坊负责人胡菊花介绍,在坚持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他们积极拓展现代商业模式,不仅提供手工体验服务,还开发了服装、鞋帽、手机壳等文创产品,通过淘宝和微信小程序电商平台以及专门的直播间扩大销售渠道。据悉,目前年画主要面向收藏者、爱好者以及春节期间采购礼品的企业客户,政府也将其作为地方特色礼品用于对外交流。

从福美祥作坊的数字化探索到高腊梅作坊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团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团队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模式,以实际行动助力滩头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编辑:封龙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