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五娘没读过多少书,出嫁那天,婶娘在她耳边郑重叮嘱:“一定要记得回来的路。”坐在花轿里的姚五娘,谨遵婶娘的吩咐,一路上时不时掀开轿帘,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仔细记住了沿途的一切:那路旁的石墩、横跨小溪的木桥、错落有致的小山、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以及高低起伏的坡地。此后的三十多年,姚五娘凭借着这份深刻的记忆,每次回娘家都轻车熟路。
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蜿蜒狭窄的羊肠小道,被宽阔平坦的马路所取代;原本的弯道、陡坡被拉直与降平;那些陪伴姚五娘多年的石墩和风雨木桥,也在岁月的变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一次,姚五娘又踏上了回娘家的旅程,可当她走到半路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彻底迷茫了,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她四处张望,却怎么也找不到记忆中回家的路。无奈之下,姚五娘只能中途折返。村里人见了,好奇地问:“五娘,今天回娘家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姚五娘一脸失落,叹息道:“回家的路不见了……找不到路,我就只好回来了。”从此,那个装满童年记忆的娘家,成了姚五娘再也回不去的远方。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藏着深刻的哲理。姚五娘的困境,正是不与时俱进的经验主义的缩影。姚五娘依赖记忆中的路标,却没意识到时代已经改变了道路的模样。在现实中,这种固守旧经验、不懂因时而变的现象,同样在日复一日地上演,并成为人们前进道路上的枷锁。
姚五娘记住的是具体的地标,而非辨别方向的能力。就像许多人将经验异化为教条,忘记了环境在变,条件在变。正如一些老教师凭借“多年经验”,认为“只要按照老方法教,学生就能出成绩”。他们习惯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黑板上的公式、笔记本里的标准答案,成为学生唯一的“路标”。然而,当短视频、AI工具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另类途径,当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核心素养,这种“石墩木桥”式的教学,早已无法引导学生抵达知识的“娘家”。
姚五娘依赖婶娘的叮嘱,却没探索过属于自己的路。这是对经验的盲从,更是跳入了经验的陷阱。正如富兰克林所言:“经验是一所宝贵的学校,而傻瓜都从中一无所获。”傻瓜之愚,在于不懂经验是“船”,而时代是“河”,同一艘船并不能一一渡过不同的河流。在班级管理方面,部分老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命令式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一旦学生违反纪律,就采取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措施,很少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诉求。00后学生追求平等和尊重,他们渴望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而老教师的管理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姚五娘被困于旧路,最终无法回到娘家。这和当下部分老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颇为相似。不少老教师经常标榜自己“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饭还要多”“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要长”,并年复一年形成了一套守旧的教学模式,就如同姚五娘牢牢记住的那条回娘家的老路。但时代在变,如今00后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对学习有着全新的需求。一些老教师却依旧因循守旧,不愿做出改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课堂教学方面,一些老教师过度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用蹩脚的普通话始终秉持“我讲你听”的模式。比如一些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古诗词时,不管诗词的风格和内容,一概按照逐字逐句翻译,再分析诗词主旨和艺术手法的流程进行教学。有一次,我听了一位教了30多年语文,在本地口碑还颇好的老师教李白的《将进酒》时,虽然也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只是机械地讲解字词含义、诗句翻译,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却完全忽略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深刻的酒意象、豪迈的激情、极度的自信以及表象的豪放狂歌、内心的忧愤悲慨等独特的情感张力,而00后学生个性鲜明,充满想象力,他们渴望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去感受诗歌的魅力,譬如观看相关的影视片段,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领会诗歌意境;同桌答问,逐一揭开作者的层层面纱:自信后的悲观、洒脱后的无奈、行乐后的矛盾、超脱后的愤懑、豪迈后的孤独、反抗后的痛苦……而老生常谈的教学方式,自然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姚五娘找不到新路,再也没能回到娘家。同样,老教师若不能摆脱对旧经验的依赖,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与时俱进,就难以赢得00后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最终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原有经验的“保质期”会越来越短。姚五娘的“石墩木桥”在社会发展中快速消失,老教师只有不断鞭策自己“老路走不通时,敢走新路才是出路”。
姚五娘找不到路,不是因为路真的消失,而是她不愿相信路已经改变。在生活中,这种“不愿相信”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排斥:有的老教师拒绝使用多媒体教学,认为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够用”;有的老教师抵触线上教学,觉得课堂教学才踏实……但现实是,当导航软件替代了记忆中的地标,当在线课程打破了时空限制,只有拥抱变化的人,才能在新的坐标系中定位。“经验不是围墙,而是铺路石,唯有不断累加新的砖石,才能铺就通向未来的路。”
姚五娘最终没能回到娘家,她的故事不应在我们身上延续,愿我们都能记住:路标会消失,但方向感永存;经验会过时,但探索力长青。唯有与时俱进,敢于突破,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一条在不断探索中愈发清晰的路,一条既承载过去,又通向未来的路。
站在时代的路口,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姚五娘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做抱守旧地图的旅行者,而要成为主动识别新地标的探索者。经验固然是宝贵的,但只有与时俱进的经验,才能成为前行的助力器。就像河流不会因眷恋旧河床而停止流动,人生也不该因沉迷旧经验而裹足不前。当我们放下对“石墩木桥”的执念,学会在变化中观察、思考、尝试、探索,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永远不变的“老路”,有的只是不断拓广延伸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