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陈梅英 刘义华)3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物理急救科普实践课”活动在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科教楼会议室举行。
该活动是由学校省级重点课题《基于费曼技巧的农村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索》、市级课题《利用STEM教育理念提升物理核心素养》课题组和县中医院急救科联合举办,活动通过“拆解-建模-实践”三步走,将海姆立克急救法转化为可量化、可优化的物理模型,实现从“解题能力”到“救命能力”的素养跃升,为新课标下的学科融合教育提供了创新样本。
“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不足1%,错误施救导致二次伤害占比高达37%。”课题主持人陈梅英老师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破题,并用视频直指传统急救培训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她创造性地运用费曼技巧,将海姆立克急救法拆解为“一判二抱三脚四位五拳六低七冲八频八步”口诀,并现场揭示其物理本质,将急救流程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物理应用题,实现了“急救不是蛮力比拼,而是力学智慧的应用”。
在县中医院急救科主任张建明与校医唐翩翩的指导下,借助人体模型和海姆立克急救背心,运用医学标准化教学“剪刀-石头-布”定位口诀,强调避开肝脾的45°斜向上施力技巧,师生分阶段完成“学-研-用”闭环。张主任还鼓励学生们学好技能,设计LED灯带实时提示力度与角度,将抽象公式转化为视觉信号的练习,碰到突发事件,要大胆施救,争取黄金4分钟。
最后,学校教学副校长谢涛就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活动将抽象公式嵌入急救情境,破解农村物理教学纸上谈兵困境,让物理公式与生命价值同频共振,塑造科技向善的使命,创新采用“医学问题→物理建模→工程优化→数学验证”,为“学科融合”与“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拳头冲击腹部的瞬间,公式不再是纸上的F,而是托起生命重量的手,更是守护生命的密码——这或许就是学习最高的境界。”2206班的周同学感慨道,并希望学校能多开展这类实践科普课。
从解题到解困,从做题到做事,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师生们用行动诠释,物理不再是试卷上的符号,急救不再是课本的教条,真正的教育,是让知识既有理性的光芒,更有守护生命的温度。这堂没有围墙的生命课,或许正是新课标改革“格物致知,为生民立命”的育人本质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