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到乡风文明

【时间:2021-11-22 10:21】【来源:【字体: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是留住乡愁。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抹杀传统文化与乡土文明。”11月19日,久雨突然放晴,我们从新宁县城出发驱车50分钟来到了新宁县清江桥乡水口村,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龙小军热情地接待了我们,56岁的龙队长,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谈起水口村的乡村文化振兴,感触良多。

水口村是一个不足2000人的小村,从交通区位看,属于新宁比较偏僻的村庄。可是这里的村民很早开始就开始接受打工经济的洗礼,成就了上百个身价过百万的打工仔,物质上的富足不亚于城里人。但是,水口村也并非新宁打造首批乡村振兴重点村的优选。因为这里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收益几乎为零;尽管多数村民盖起了小洋楼,水泥路也四通八达,但村居环境基础差,公路两旁杂物成堆、污水横流,随处可见垃圾,是清江桥乡十足的“脏乱差”村;“观念陈旧,满足现状,不愿改变”的思想成了推进环境整治的最大阻碍。

“乡村振兴就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通道,在乡村文化破立之间,连接起两个不同的世界:一头是物质富足的村庄,另一头是活起来的乡愁和乡风。”工作队的龙队长带着我们从李家院子出发,继而跑到金塘院子,再到黄皮塘院子,我们差不多在村里溜了个遍。龙队长一边走一边介绍着乡村振兴带给水口村的变化:“无论干什么都得依靠群众的自觉。你们看,这位老党员名叫李万乐,今年63岁,他每天都要在村里四处转转,自愿参加了村里的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那位大爷是退休教师叫李万常,今年已经74岁,喜爱种花,不但在自家门前花圃里种下了一排一排的花,还托儿媳到城里买了花种子,院落四周房前屋后我们看到的金菊、兰花、五彩苏等都是他老爷子种的;那位大婶叫陈华英,从前家门口总是堆满垃圾,整治村庄环境,村干部想帮她清理清理,她还非常抵触,如今好像变了个人,家门口总是干干净净的,还把菜园子当成花园种,一年四季开满花。她自己承认,是乡村振兴改变了她。”

在堰塘口我们碰到了水口村退休老支书李代偶,他是水口村从文化自觉到乡风文明的见证者。他告诉我们,水口村“三清一改”重点任务落实,主要是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宣传思想工作到了家。他列举了李氏宗祠这个怀旧资源“拆与留”矛盾的处理,当时,有很多村民认为眼前这栋建筑根本就不存在“特色价值”可供挖掘,留着也没用,难维修,不如推倒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广场。老百姓压根就不知道把李氏宗祠保护起来就等同于保护了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

从李氏宗祠出来后,我们门前的水泥马路一路往前走,两旁的小洋楼一座紧挨一座,连成一条长街,甩掉贫困帽子走上小康道路后的乡村,群众的生活理念、文化理念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分类垃圾箱,院落里跳广场舞、打羽毛球、玩抖音的男女老少随处都能碰见。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水口村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乡土坚守。不是吗?庄严肃穆的李氏宗祠完好地保存着村里的历史记忆、文化习俗,这是水口村的“根”,维系着世代传承的脉络;村旁的小溪、溪上的石拱桥,都是寄托乡愁的地方;老埠头的历史原貌得以存续,沿街商铺、青石板路,古色古香、古朴古韵……

乡土文化的“破与立”,共同构成了水口村独特的魅力,不但留住了乡愁,而且推动了乡风文明的觉醒。

作者 欧光厚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思洁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