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健康报》上看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宣传处处长助理董琳写的文章《查良锭: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不能变》。该文从“家庭、家国与选择”和“要成为一个好的营养专业人员,你必须接触病人”两个方面,现场采访并记录了103岁的查良锭教授的事迹。查良锭教授思路清晰,真实讲述了她是如何成为一位营养专业人员的。
我被查良锭教授的家国情怀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行为所感动。一是她服从国家需要,身体力行,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矢志不渝,深入病房为病人服务;二是她以院为家,日夜兼程,为营养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并组织编写了《营养学基础及临床实践》、《实用营养治疗手册》、《现代临床营养学》等专著;三是她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她说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不能变,营养科是一个医技科室的性质不能变,绝不能让营养科变成一个大食堂。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层医院的食堂由医院内部管理并安排人员上岗,是真正以为病人服务为主的“医院食堂”。虽然没有专业的营养科及营养专业人员,但食堂工作人员还是非常讲究卫生和营养要求的。来医院住院的病人及其家属基本上都在医院食堂吃饭,包括能走动的病人及其家属来食堂吃饭、无陪护的卧床病人由食堂工作人员送饭菜到床边,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及加班加点没回家吃饭的老职工在食堂吃饭。
后来,医院食堂由外面的人承包,既不能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饮食营养要求,也无法满足医院职工晚夜班就餐要求,哪里还有专门的营养科及营养师为病人服务?不少住院病人及其家属徘徊在医院食堂和医院周围的饭店之间,不知道选择哪家吃饭为好?医生开出的医嘱:流食、半流食、软饭、普食及治疗饮食(高血压饮食、糖尿病饮食、手术病人饮食等),是无法落实好的。就连加班加点的医护人员,除了家人送饭就是叫外卖到科室来。不知有多少个中午及夜晚为了节省时间、抢救病人,医护人员只能以饼干和方便面充饥。……
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院硬件越来越先进的现代社会,更需要人文关怀,医院首先应从病人饮食着手,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合理需要。不仅仅是市级以上大医院有为病人服务的“营养科”,乡镇以上的基层医院也应该配备合格的营养师指导医院食堂工作,让病人及其家属、医护人员都能吃上营养合理的饭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解决医护人员后顾之忧!(文/徐伍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