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了的年味

【时间:2019-02-11 14:46】【来源:邵阳新闻在线李少全【字体:

记得儿时对过年的那股劲,真是没法形容。从小年的二十四,一直到正月十五。因为那时只有过年才有好的吃,新衣服也只有过年才能穿上。衣服还特意做两个大口袋,用来拜年装糖粒籽和瓜子花生。爸爸、妈妈和哥哥过年可忙啦,他们依照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从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四开始,忙于把家里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卫生来个彻底清理。爸爸会作对联,书法也不错,每年都要写上几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古老的木格窗上先用白纸沾一层,然后贴上剪纸大红的窗花图,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整个院落处处洋溢着新年气氛。   

过年在室內也要挂贴买回浓墨重彩的几张年画,给家里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爸爸不喜欢爆竹,也不准我们放,但我们一当听到哔哔叭叭的爆竹声就会去寻找漏掉未燃放的一个个爆竹,如获至宝地藏好,背着爸爸的面,偶尔放它两颗,听到叭叭几声,心里美滋滋的。

除夕夜,兄弟们围着煤火灶,久久地等待爸、妈的压岁钱。钱不多,最多的也就两元。为了这两元,有时等到凌晨一两点,上下眼皮合拢挣开不知好多回。

最有味的是拜年,新年的初一,还在梦乡,就被哥哥揉醒,双手擦着双眼,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起了床,吃过早餐,跟着哥哥们去拜年,我们拜年不是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而是看谁的口袋先鼓起来,装不下了就往家里扔,接着又继续挨家挨户地拜年。一个个看着口袋的丰收成果,喜笑颜开。

十五的元霄节也别有一番风味。随着鞭炮声声,一支支舞龙耍狮队接接踵而来,看得我们眼花僚乱。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在农村看不到什么花灯,但听够了锣鼓、炮竹声声,看不腻的龙灯、狮子,偶尔也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

然而如今,年货丰畗了,年味变淡了,也许是我们年龄大了,已经不再具备小时候的童心,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渐渐消失,过年了我们也不再想玩那些小孩子的把戏。年轻人和小孩们也没把过年当为事,更多的把时间都投资在手机上,而不是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年味”就这样慢慢地消失,我们这一辈也只有一颗感受和体验“年味”的心,再也无法追回昔时的年味。

“年味”不再有那种真挚的情感。亲戚之间的往来不再是规定性动作,而是以手机上的微信所取待。借口多多:“工作忙了,时间少了”,确实也不排除现在的人生活变得很繁忙,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在过年的时候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没有多余的时间为过年而准备,没有太多的时间一家人围着桌子旁边吃个团圆饭,更不要提一家人坐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城市化严重,传统习俗的淡化”年味最浓郁的过程,莫过于村子里的人互相串门,互道祝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渐渐成为了缩影,高楼大厦遮盖了我们的年味,环境保护的治理让烟花炮竹离我们越来越远,传统的习俗新一代的年轻人也不太记得了。“年轻人的观念改变”,年轻人对过年不感兴趣,生活习惯养成深夜不睡,早晨不醒,哪还有我们那时过年起五庚的激情。拜年就是手机,哪里还对走亲访友兴致勃勃,一切都在手机中。

“年味”淡了,不过少吃几顿饭,少喝几盅酒。亲情淡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也将变了味道。年,就这样过了,心,却依旧,像平静的湖面,无波无澜。年不再是一种憧憬,而成为了一种形式。以往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缺的是年味!

过去的年味再也找不回来了!难忘今宵,唱了一年又一年,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种激情,不变的是日出日落一年四季,变了的是我们苍老的容颜!难以找到原来的模样。

淡化的年味看似小事,每年都是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一年又一年,期盼中载满祝福,愿望中满是平安。实际上中国的传统美德已受到损伤,我希望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让昔时的年味重返人间。

(作者:李少全)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洋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