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名师风采
不忘初心,坚守正气走在教育扶贫的路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李华雄)谷洲镇湾塘中学杨超老师每次与到学校来的家长们谈心,都会道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激情: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有责任担当,在全民共奔小康的路上,我们责无旁贷。在教育的战线上,攻坚扶贫,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不让每一个学子失学,就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携手并肩,扶贫助学,我们一直在路上。每一个学生就是一棵幼小的禾苗,他需要阳光的普照,雨露的滋润,需要风雨的洗礼,苦难的磨炼,更需要成长路上教师们爱的陪伴,学生总是时时牵动我的心,这也许是杨老师一直想担任班主任的原因,总是把学生挂在嘴边。”

196班有一个同学叫黄志君,家里特别困难。杨老师多次走访他家,笔者还清楚的记得和杨老师第一次去他家的情形。一间简易的民房。屋内有些潮湿,光线也比较暗,简陋的几件东西仅可供生活必须之用。两张低矮狭窄的小床放在靠墙两侧,被褥也很单薄,衣物也只是凌乱地堆积在一角,连一个收纳的简易衣柜也没有。父亲穿着极旧的早过了时节的衣服,衣服洗得发白,看到这些瞬间有泪在眼眶打转。现在还有这般贫困的家庭,平日总想着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好了许多,贫穷的生活,好像早已从此不再,没想到学生一家现在就生活在贫困线上。他的爷爷六十多岁,淳朴善良,勤劳节俭,脸上的道道皱纹写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他的父亲在一家砖厂打工,每天工作任务重,时间长,收入也较低。母亲到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看着其父有些弯曲的脊背,杨老师清楚地知道那是生活的重压所累。

当被问到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黄志君扬起稚嫩的小脸认真地告诉我,第一个愿望就是妈妈能早点回来,第二个愿望就是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黄志君的每句话都深深地让我震撼。贫困的家境,母亲的离开,生活的重压并没有让他变得自卑或者懦弱,反而让他成长为一株空谷里的雏菊,在风雨的洗礼下,吐露出更加超凡脱俗的芬芳。“现在党和政府好哇,给我们这些贫困的家庭解决了大部分的困难,我们两代人都因为没念书没出息,现在一定要让娃娃从小念好书,做个有用的人。”躺在病床上的黄爷爷操着浓重的乡音笑着说。杨老师连连点头。欣慰于这个家庭的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杨老师从口袋里掏出了三百元给了黄爷爷,黄爷爷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握着杨老师的手,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杨老师详细地向黄志君奶奶宣传了学校雨露计划和建档立卡的国家帮扶政策,并嘱咐老人家保重身体。

走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黄志君奶奶拉着杨老师的手不断道谢,从她的眼里读到的那份感动和质朴,深深地印在杨老师的心里,送到门口,黄奶奶告诉杨老师黄志君很坚强,但是放学时看到别的孩子赖在妈妈怀里撒娇时,也会流着眼泪跟奶奶说想妈妈。黄奶奶没有办法,只能告诉他不要想妈妈,老师就是妈妈。想妈妈了就去找老师说说话。听到这里,杨老师的眼泪再一次在眼眶里打转。在脱贫攻坚的大浪潮里,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黄志君所在的村庄地处山区,大山不能够为这些普通的农村家庭提供更多的机会,于是大多数的父母外出打工,将他们的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管理和照顾也仅限于温饱,对于孩子们的学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一名山村教师,对于这一被社会称作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更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爱与关怀。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心理,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成人成才,不辜负他们家长的期盼,国家社会的重托,尽心尽力扮演好老师妈妈的光荣角色。

在家访回来的路上,秋风瑟瑟地刮着,卷起的枯叶在风中不停地打着转儿,翻转飘荡,继而又折转跌落在坚硬的地面,这一如杨老师此时的心情,起伏波动,跌至低谷,心酸难过而又悲伤沉重。同时她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看来平日对他的关注还是不够,对他的帮扶还过于肤浅,要让这孩子开朗快乐起来,杨老师觉得需要多想办法,好好努力。杨老师的内心强烈的要求自己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对他的多方面的帮扶助学计划陆续展开。为了让他用心学习,她在班上采取“一对一”帮扶结对,让他与班上学习优秀的学习委员结为对子,并特意与学习委员商量对他的帮扶措施。主动帮他辅导功课,每日督促他完成按时作业,在生活方面也多多关心他。起初他不怎配合,杨老师就与他真诚谈心,让他感受到班级同学的真心温暖。慢慢地发现他开始改变,上课开始抬起头来,听讲也专注了,有时也会小心地举起手来,杨老师就借机及时地表扬鼓励,同学们也会把掌声送给他,看到他脸上的羞涩表情,杨老师知道他的内心将会慢慢打开,开始慢慢地走进这个集体。学期末他们俩个被评为优秀帮扶对子,上台领奖的时候,黄志君流出了眼泪,有些哽咽地说谢谢大家,这是他第一次上台领奖。为了让他能够看书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力量,杨老师常常送他一些书籍,每本书上都会写上几句寄语,以此鼓励。有时还会与他交流书中内容,适时地引导教育他。有次他读高尔基的《童年》时,对杨老师说原来阿廖沙的童年比他还要可怜呀,杨老师说小时候受些苦并不是坏事,相反会让人学习坚强。之后给他讲了高尔基的故事,这部自传小说就是他曾经的生活遭遇。他在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炼后成了著名的作家,这就是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与改变,强者战胜挫折,弱者败给生活。他听完点点头,说杨老师我知道了,走时不忘给老师说了句谢谢,还鞠了一躬,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杨老师发现那天的阳光正好,暖暖地洒在桌前,也在他瘦小的身上欢快地跳跃着。有次报名参加县里的比赛,要自己负责几天的生活费,他说家里经济紧张不想去,班长知道后就发动大家募捐集资,那天同学们见他没带什么,都主动给他塞吃的东西,他把一颗糖塞给我,糖含在嘴中,心里甜甜的。

通过此次家访活动,杨老师不仅丰富了资助政策宣传的渠道及形式,让资助政策宣传深入学生家庭,更真实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资助工作水平,确保"精准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让每一个学生家庭感受教育的温暖,不忘初心,始终在路上前行!

教育扶贫是一次意志的历练,更是一次奉献精神的检阅。作为一名扎根山区的教师,面对脱贫攻坚,她深感责任重大。面对扶贫,面对可爱的山区学生们,杨老师将会在教育扶贫的战场上和今后的工作中,坚守正气,不忘初心。

作者:李华雄编辑:实习编辑 石千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