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山界回族乡大坪村,位于隆回县的西南边陲,与邵阳县、武冈市毗邻,属丘陵山地,四周群山环抱,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各山岭中大小溶洞遍布,家乡的人们称溶洞为“岩洞”,俗称“岩”,洞内多石钟、石乳、石笋等,景象奇特壮观。
在家乡的西南方,有一座山岭叫“猪背山”,其山顶的一小山坳处就有一个别样的天然溶洞,流传下来称为“躲兵岩”,听村里的老辈人讲,这“岩”曾救过当时全村百多号人的几次性命,真正称得上“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
小时候,同村里的小伙伴们随大人们也曾进去过几次,印象尤为深刻。此“岩”从外面看,洞口较小,很隐蔽,不易被发现。进去后,一路斜坡下行4米左右深就豁然开朗起来,主洞为一空坪,可容纳百余人,洞壁的岩层宽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瓷器坛坛罐罐多个,估计是祖辈们进洞躲祸用以存放食物的,主洞的四周有多个大小不一的小侧洞,此处为溶洞的最上层。沿主洞东南边的小侧洞往里走十余米,又见一大洞,此为洞的第二层,洞内宽敞平坦,洞里景色更为壮观,石钟、石乳、石笋突兀吊起,形状各异。此时可听见洞下的阴河水的潺潺之声了,下面应是洞的第3层了,游玩时,一般再也不敢往下涉足了,估计当时我们的祖辈们就躲藏在洞的上、中两层处,大家和舟共济,互相照顾,共度难关。
据史料载,1944年6月15日,日军第四次进犯湘西北,至10月2日,邵阳沦陷。1945年4月13日,日军116师团全部兵力从邵阳集结出发,分左、中、右三路入侵隆回,企图经武冈、洞口、溆浦,夺安江再取芷江。其120联队从左路在邵阳附近渡过资江,沿邵阳至隆回公路西窜,其一小分队300余人于4月中旬经白竹桥过河进入罗白落马村,仅驻扎3天,就杀死群众11人,奸淫妇女85人,宰杀牲畜70余头。
听村里的刘青云祖公讲,日军进驻落马村后的第3天中午,就起程从落马村经石子岭直窜大坪村,由于我村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日军不敢冒然进入,加上落马村相隔大坪村仅十余里路程,头两天已有落马村的群众逃至我村,村中男女老少闻风后都逃进山岭中的溶洞内躲藏起来了,仅有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排把守,这把守部队也非正规军,隶属当时的县保安大队,共有30余人,平时驻扎在我村的“接龙庵”里,鱼肉乡里,耀武扬威,每逢征粮派物时,排长信誓旦旦,胸脯拍得猛响,会保我全村平安。日军来时,才在东南方向的邓家坳上连响数枪,国军早已吓破了胆,来不及抵抗就早已逃至夭夭,幸亏村民们躲避得早,日军进村后,未见人影,也不敢冒险进山搜寻,当晚就驻扎在村中,焚烧房屋,宰杀牲畜,无恶不作。第2天清早日军就往三阁司方向西窜,待日军走后,一些胆大的青壮年村民就先返回村里,只见整个村里一片狼藉,浓烟四起。幸亏村民们躲得早,未有人员伤亡。
后来的躲“中央粮子”、躲“张云卿匪患”,全村男女老少也都多亏了“躲兵岩”而逃过了一次次劫数。
世事易易,青山依旧,家乡的乡邻们依然民风纯朴,大家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现在国泰民安,随着党和政府的惠农富民政策的宣传普及和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期盼着当年的“躲兵岩”成为家乡旅游开发的“致富岩”,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富起来,让家乡的美景展现于游客的眼前。
(刘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