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很冷,我起了大早去买菜。
卖菜的都已经来了,我指的是那些从各个村庄,脚踏满地寒霜匆匆赶来的卖菜人,他们的年龄大多在五十岁左右。儿女打工,他们是留守村庄的人。在农闲的冬日,他们能够出售的,除了一些养肥的牲畜,就只有房前屋后菜园里的菜了。牲畜一般只能集中地卖一两回,还要留一些以备过年时家里享用。最常卖的,就是那些绿色蔬菜了。
卖菜的人,有的在整理自己的蔬菜,总的要求,是要把那些菜打理得有个好卖相,例如掐去白菜不新鲜的叶片,把芹菜捆齐整了,把莴笋的叶子尽量拨去,只留头顶一簇崭新的叶子等等。有的人已经把菜摆弄完毕,在那里缩着脖子,搓手跺脚的,寻找一点热乎气。
天实在是冷,卖菜的大叔们一般都戴厚厚的棉帽,老式的那种棉帽。卖菜的大婶们,很多都用围巾把头裹起来。我最喜欢买他们的菜,他们的菜最乡气,好吃,吃起来也放心。每次烧他们的菜吃,我都能吃出童年的味道,那是父亲母亲在我小时候,烧菜给我吃的味道,我特迷恋。
我在一位大婶的面前停下,她柳条筐里墨绿的白菜吸引了我,那菜虽经了风霜,但没有一点衰败的痕迹。我让大婶称一些给我,她高兴地对我说:“我这菜长在背风的地方,正好在一道大田埂下面,旁边又有几棵老松树,我又给菜撒了一些松毛,它们没冻着。烧出来好吃!”大婶的随口介绍,让我更喜欢那些菜了,拎着回家,一路好心情。
中午,望着盘子里油绿的白菜,我的大脑里出现这样的图景:在一道厚实的土田埂下,躲着一小片菜地,寒霜只是落在田埂上,还有松毛上,而墨绿的白菜藏在松毛下面。裹着围巾的大婶,正踏着银色的霜粒走来。
旁边还有几棵落霜的老松树,也许树上有鸟被大婶脚步惊动了,想到这里,我夹了绿色的白菜放进嘴里,脑里蹦出一声鸟鸣!(刘恒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