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以责驻村 以心访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知不觉在潭府乡周家村驻村已有9个月,临近脱贫,周家村村民的勤劳与朴实久久在我脑海中徘徊,特别是他们见到笔者来访时那份笑容与离开时的不舍这深深地触动着我要在村里好好工作,尽已所能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为村民多做实事,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对明天充满希望,一直是我所思。

初来的困惑真诚化民

一直呆在学校,与学生与同行打交道的我,在今天4月份被校长委以重任,下村驻点扶贫工作,自以为对国家大事略知一二的我,心中颇有忐忑。周家村,我没有关于她的任何信息,与老百姓为伍,我怎么与他们交流?扶贫工作将如何开展,真的是一切茫然,在豪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把我与她“捆绑”在了一起。

接受任务的晚上,我从网上了解了周家村的一些情况,得知她位于县城西部一个偏远的乡镇一潭府乡,人口1899人,是该乡十个贫困村之一。该村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为主要经济来源,没有优势产业。

带着对农村工作和生活的新奇,来到这个小山村,开始了我的农村工作生涯。初来乍到,从村干部到地里劳动的村民,面对我这个远道而来毫无扶贫经验的教书匠,能否胜任这一职位都心存一丝疑虑。如何改变群众对驻村扶贫人员的看法,真正的为百做点实事,是我首当其充的工作。

“要帮助贫困户脱贫,首先要了解贫困户的情况。”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驻村工作队开始逐个走访村里的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现状与需求。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实施起来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刚开始,当地村民并不愿意跟我们过多接触,很多贫困户不愿意跟我们交谈,甚至当面就说‘不就走个过场嘛,整那么复杂干什么?就连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也不把我们当回事,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知道,他们话里话外都透着不信任。

摸着石头过河的忐忑,加上举步维艰的开局,都没能动摇工作队要帮助贫困村脱贫摘帽的决心。

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村务;建档立卡,摸清贫困户底数;多方了解,查清致贫原因;制定规划,明确工作任务……看到驻村工作队这么蛮干,当地不少村民对工作以树起大拇指。

该村一名五保户李桂常,是村里出了名的“埋汰户”。工作队在走访他家时,李桂常主动给工作队倒水喝,可是家中没有水杯,他就拿出一个大碗倒满水递给周焕雄。周家村党支部书记周党云至今念念不忘,“我当时就在场,李桂常搂着羊和狗一起住,根本就不怎么洗手,他递给周焕雄的大碗里外都是手指留下的泥土印,但周焕雄一点都没犹豫,一口就干了,刘纪新也喝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知道,他们是来干事的!”   

为多掌握实情,多了解民意,增加工作的底气,后来每次走访贫困户,我们工作队同老百姓坐在一起聊家常、讲农话、做农家活,慢慢的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也了解了群众所思、所盼与所愿,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找准脱贫路子。在潜移默化中我感觉得到锤炼和提高。随着走访的深入,心情也随之越来越沉重,一张张凄苦的面孔、一双双茫然的眼神、一处处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栖息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时,让我感慨良多,想不到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这样挣扎在苦难边缘的群众,作为扶贫工作队,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府下身子为民办事

新邵一中驻村扶贫工作队牢记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望,坚持身入、心入、融入农村,上接“天线”寻资金、找项目,下接“地气”拢队伍、聚民心,努力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驻村9个月以来,目前己基本完成村级平台建设、水利引水工程1个,道路硬化6、58公里,光伏发电1座,有望村级集体收入达5万元,共引进资金达3OO多万元。

李运来,周家村石泉片三组人,本人年己73,妻子年满68岁,儿子46岁未成家,眼睛弱视,青光眼,一级残疾。3月份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得知情况后,与贫困户交流,并安排他去隆回学习盲人按摩。一个月后与新邵县城关镇小河街盲人按摩店联系,安排小李进行按摩,现在小李每月能挣2OOO元工资。一到李运来家,户主连说感谢。村民李任美一家三口人,儿子刘加强远在河南打临工,2015年不幸患肝癌,现已无劳动能力,孙子跟随父亲在河南读书,71岁的老母亲独自一人居住在周家村的老房子里。房屋老旧,门窗变形,为土胚房,第二层已严重开裂,属于D级危房。新邵一中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来看过几次,很是为她担心。当了解到他们的房子年久失修,又无经济与劳动能力解决问题时,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联系当地包工头,贴资帮助老人进行危房改造,考虑老人无劳力时,驻村工作队又号召全体党员、村辅警出工出力,为老人搬出家庭用具,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

脱贫攻坚不是二个人的战斗

周家村是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周家村委一直临时租用百姓房屋办公,驻村扶贫工作组入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办公和吃住问题,新邵一中校长得知驻村扶贫工作组情况,立即组织人员从学校搬去办公座椅、电脑、空调等设备,让扶贫工作组二人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该校23位行政人员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每月开展帮扶责任人集中走访活动,帮扶责任人秉着“从群众需求着手”的工作思路,走村入户,对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了“回头看”活动,对村里原有贫困户逐一进行排查梳理,实现了贫苦户“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工作队坚持访疾问苦,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很快便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按照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思路,开展“靶向”帮扶。

一直以来,周家村脱贫攻坚工作并不是工作队周焕雄与刘纪新两个人的战斗,新邵一中始终关注着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发动该校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出谋划策,为扶贫工作队提供强大的后方支持。

新邵一中校长苏立祥与党总支书记屈宋来今年8月份来到一中工作以来,不但多次听取了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汇报,还在行政办公会上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9月份,新邵县第一中学校长苏立祥又带着扶贫工作队到陈玲家,带去了慰问金,并联系了邵东一家服装加工公司,让陈玲可以在家加工服装,每天有30元左右的收入,可以补贴家用。并联系上潭府学区,给她正处于学龄的两个小孩免除了1700元的学费。在交谈中,陈玲一句“扶贫工作组撤了之后,我的孩子怎么办,还是交不起学费。”让苏立祥心里为之一震,他把这件事记在心中。现在苏立祥已经联系上了一位爱心人士,帮扶陈玲两个小孩上学,解决从小学到大学的生活费和学费。新邵一中帮扶责任人也通过捐赠衣物、赠送学习用品与生活用品等方式,不断地向周家村传递着关爱和温暖。

新邵一中行政成员与80户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建立了“结对帮扶”,及时入户对接,制定帮扶措施,建立联系机制。至今,在周家村各贫困户的门前仍悬挂着统一的牌匾,上面详细记录着贫困家庭的人均收入、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帮扶支部等信息。

扎实干事获甘甜

如今走在周家村乡间的小路上,我总有一股熟悉而亲切的感觉,“小刘,今天下来忙什么哪?”“中午到我家吃碗便饭。”……村民们一句句简短的话语,都包含了真挚、朴实的感情。在省市县乡检查中,周家村村级部建设己喜封金顶,危房改造也完成9O%,分散安置完成1OO%,水利工程基本竣工、道路硬化己完成8O%、光伏发电有望11月15日完成。(刘纪新)

作者:刘纪新编辑:蒋锡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