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汉朝中叶以后的道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唐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其《九日与钟繇书》载:“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重阳节名称最早见于记载也在这篇文章中。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放纸鹞等活动。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又叫做茱萸节。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也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吃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糕与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晋代葛洪《抱朴子》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广东惠州等地有重阳节放纸鹞习俗,纸鹞即现在的风筝。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这两首歌谣道出了重阳赏菊、饮菊花酒、放纸鹞等习俗。
有首童谣道:“红叶飘,黄叶飘,蓝天高高白云飘;九月九,重阳节,我和爷爷来登高;我们俩,手拉手,爷爷登高不服老;爷爷爷爷你真棒,我祝爷爷节日好。”这首童谣健康向上,道出了重阳登高习俗和敬老传统。
重阳时节,有些地方正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民谣云:“九月是重阳,田野收割忙,家家吃新米,粮食收进仓。”陕北歌谣《秋收》道:“九月里呀九重阳,秋呀么秋收忙。谷子呀,糜子呀,铺呀铺上场。红格丹丹的太阳,暖呀暖堂堂,满场的那个新糜子儿,喷呀喷鼻香。”重阳,正是季节和大气环流调整之时,谚云:“九月九风吹满天哮,重阳无雨一冬晴”;“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阴一冬温”……这些民谚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气象观测,总结出的气候变化规律,虽不是一一应验,但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汪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