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好为《梁父吟》

【时间:2017-09-26 16:20】【来源:邵阳新闻在线汪 翔【字体:

读书与人的志趣是联系在一起的,什么志趣的人就喜欢读什么旨趣的书。苏秦、张仪好读权谋,白起、韩信好读兵法,关云长好读《春秋》《左传》,魏晋名士好读《老子》《庄子》。

《三国志》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个“为”包含吟读、吟唱和写作的意思。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喜欢对天长啸和放声高歌。在诸葛亮的啸和歌里面,体现了他博大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悲悯情怀,体现了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

史书记载诸葛亮《梁父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垒垒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三国演义》另有一首《梁父吟》:“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这两首都是诸葛亮喜欢读的,从诗意看,都可能是诸葛亮作品,其中第二首应该是在隆中隐居时所作,这里重点分析第一首。

《梁父吟》曲调悲切凄苦而又深沉悲凉。诸葛亮父亲曾任梁父尉,幼年时期的诸葛亮随父亲宦游于梁父一带,故对《梁父吟》的曲调十分熟悉。14岁时,诸葛亮离开原籍琅琊阳都,随叔父迁居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再随叔父到荆州。叔父去世后,便在襄阳隆中定居下来。诸葛亮在隆中喜欢吟唱《梁父吟》,又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这就透露出他从小就有“气贯风云,志安社稷”,经邦济世的理想。但诗中涉及到的人事和地名均在老家山东。表明少年诸葛亮就可能创作了《梁父吟》,一直吟唱到豫章,再到荆州,似乎把《梁父吟》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

《梁父吟》是诸葛亮所撰还是其好吟咏之作,无论何者都足以充分地说明诸葛亮是因为《梁父吟》曲调悲凉凄苦,与他悲愤的胸怀产生了共鸣。好为《梁父吟》正是“情”与“志”的集中反映。

历史事实也说明,《梁父吟》不但是诸葛亮入世前的精神寄托,而且还影响到他从政后的用人行政和战争指挥。把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和经常自比历史名人管仲、乐毅的远大抱负联系起来看,应该是诸葛亮对世事艰险的叹惋和对晏子足智多谋的赞叹。诗中“二桃杀三士”典故,事见《晏子·谏下》篇。

据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既是赳赳武夫,又有结伙危害国家的嫌疑。他们恃功而骄,对朝臣无礼,傲慢君上。齐景公如芒刺在背,时时感到生命受到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国相晏婴对景公说,这三人可能危害国家,应该除掉。齐景公说,他早就想把他们杀了,可是三个太勇武,只怕缚虎不成反受其害。晏婴定下奇策,建议景公送二个桃子给三位勇夫,提出功劳大的可以吃桃子。公孙接第一个拿了一个桃子,接着田开疆也拿了一个桃子。古冶子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应该吃桃子,于是拔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两人感到自己勇猛不如古冶子,功劳比不上古冶子,吃桃子不谦让是贪,贪而不死,是无勇,他们退回桃子后自杀了。古冶子感到,他们都死了,自己独自活着是不仁,夸耀自己是不义,憎恨自己的行为不去死,是无勇,于是也自杀了。

这件事表现出晏子的忠和智。这三个人,已经危害到了国家,所以他果断进言,并献上妙计除掉他们。这三个人的死,一点也怨不得别人,因为他们是自杀,没有任何人逼迫。他们的悲剧其实是源于“争”,亡于“义”。“争”是争功,而不是争桃子。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功劳大,应该吃一个整桃,绝不能与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们把自己的功劳看得多重!追根究底不过是因为“功名”两字。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豪杰过不了“功名”这一关!

对于三士,诸葛亮是惋惜的态度。“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他为这三个人的才华而惋惜。对于晏子,他是敬佩赞扬的态度。“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一句,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晏子只用两枚桃子,就让三位力敌万人的武夫血溅当场,这种奇谋和智慧,古今罕有。在诸葛亮看来,身为国相的晏子,对国家的安危、国君的安全都负有重大责任,清除可能危害社会的武夫,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这一点从诸葛亮当上蜀汉丞相后,用人重视德才兼备,从不重用可能危及蜀汉政权和后主刘禅的能人,就可以得到有力证明。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一首诗歌很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性格、抱负。躬耕隆中,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之变,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诸葛亮已经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好为《梁父吟》,见其高出一世之志节与器识,他希望能成为像晏子、管仲、乐毅之类的人,建立起一番丰功伟业。刘备三顾草庐把他请出隆中,给了他在历史舞台上展现自己宏愿的机会。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诸葛亮终成一代贤相,名标青史,成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杰出人物,被后世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为人,仁而爱人,正与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吻合。诸葛亮为相,严于律己,修正养身,赏罚严明,屯田和戎,整治修法,量刑有准,执法有据,官吏也能按章办事。被他惩处的人,一般都能服罪认错,如马谡、李严、廖立等。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地区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景象。(汪翔)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罗俊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