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袁也烈与建军大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7年8月1日是建军90周年纪念日,作为“建国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建军大业》在一片期待声中如期上映。适逢暑假,于是带着一家人去到电影院,重新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去感受那个充满理想和故事的时代。看完电影,大家收获很多,作为党史和军事史研究者的我,尤其如此。因此,出电影院,孩子们首先问了我观影的收获和体会,我耐心地告诉他们,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里面发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人物,那就是袁也烈。

这话一说出来,细心的妻子立马站出来反对,“不对吧,里面好像没出现过袁也烈这个人吧!”。看着妻子和孩子们疑惑的眼神,我微微一笑,答道:“是的,是没出现过袁也烈这个人,但是却处处有袁也烈的影子。”显然,这个笼统的回答并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是的,《建军大业》将星云集,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个个都是震铄古今的人物,将他们都浓缩到一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很难写到当时作为营长的袁也烈,但是这部电影中所有的亮点,却都与袁也烈息息相关,都在他笔下活灵活现。

袁也烈是湖南洞口金田乡袁家垅(今黄桥镇大卜村)人,和我家乡毗邻,从小时候,常受到他的故事的感染。他出生于秀才家庭,幼年品学兼优,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到毛泽东等一大批优秀青年的影响,投笔从戎,先后考入桂军军官学校,组织星火社,后来参加、发动滇、桂军官军校学生起义,投奔黄埔,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叶挺部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东征、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百色、龙州起义......袁也烈军龄比叶剑英元帅早,是林彪的老师,又是战神粟裕的上司;他曾任渤海军区的司令员、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委,原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党委委员......在战场上打仗不要命,湖南人的霸蛮,湘军的血性,在他身上尽显无疑。袁也烈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当时授衔人中资格和年龄都比较老的少将。

袁也烈是一个文武兼修的典型人物,他不仅起身参入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更是用生花妙笔,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这些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让我们得以看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一面。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井冈山会师四个大部分,共同构成《建军大业》这部电影的主要骨架,而这其中与袁也烈息息相关的,就有前三大部分,在这前三大部分里,都有袁也烈的影子。

首先是北伐战争,在电影《建军大业》中,一开头就是学生和工人上街游行,被反动军阀扫射,可见在当时,巩固国共团结,扩大北伐战果,是当时革命军的主要任务和理想,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趋势所在。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看到工农力量的巨大作用之后,不仅不加以团结运用,却是不遗余力地破坏革命,他们屠杀共产党人、捣毁农协、解散工人纠察队,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政治局,却倒行逆施,主张信任汪精卫,联合他们东征讨蒋,而汪精卫等却将东征作为幌子,一边屠杀、遏制共产党等先进势力,一边控利用他们,削弱蒋介石势力,目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革命现状,可谓危机四伏。

这一切都为电影后面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在我的印象里,这些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袁也烈所著的《我的历史传略》。袁也烈文笔优美细腻,他当时是北伐军中中层干部,在起义前夕,还参加了对夏斗寅的武汉保卫战,这一切使得他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倒行逆施记忆深刻,这些素材也为丰富电影《建军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南昌起义,革命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为代表的进步力量,深刻认识到了发动武装起义,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为南昌起义的爆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电影《建军大业》中,为出其不意,大家商定将起义时间放在夜晚,但是当时的军服并无标志,黑灯瞎火,如何区分,这让大家犯了难,后来商定让起义部队袖子系上白毛巾,那样就容易分辨。

在南昌起义中,袁也烈任叶挺部第72团3营营长,他的部队主要是负责南昌东部咽喉---东门,这在电影《建军大业》中作曾出现过,袁也烈在其经典作品《八一的枪声》(收录于《星火燎原》普及本之八一的枪声)、《回忆八一南昌起义》中详细介绍了这次战斗过程,电影《建军大业》高潮部分素材,更是直接来源于此。

最后是三河坝战役,这是电影《建军大业》中最感人的一部分,南昌起义成功之后,周边国民党反动势力迅速集结反扑,起义军被迫撤出南昌,打算进军广州,再举北伐,釜底抽薪,彻底结束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统治,然而起义军并没有根据地,一路转战千里,困顿不堪,行至潮汕时,已然是饱受重创,岌岌可危。这时候在三河坝进行了分兵,朱德率精锐阻拦追兵,剩余的部队继续南下到潮汕,其中南下的部队被打散,朱德率领的阻击部队,在三河坝战役之后,上来井冈山,成为了革命的燎原星火。在这场惨烈的三河坝战役中,袁也烈被任命为73团参谋长,该团隶属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是调军中部分骨干组建而成,是阻击战的主力之一,团长是曾任孙中山铁甲车队队长,后来授衔上将的周士第。名将练国梁、袁也烈、蔡睛川等都是这个团的核心骨干,该团与第九军教育团一道,抵抗国民党钱大钧部两万余人的进攻。

这场战役是异常残酷的,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共产党军队由阵地战转入游击战,一方面为井冈山会师奠定基础,袁也烈不仅参入了这场战斗,还担任了主力部队的指挥官。后来为保存革命力量,散播革命火种,在党组织决定下,袁也烈先回到武汉,再辗转回到故乡湖南武冈,开展群众工作,发动武装暴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建军大业》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真实地反应了那个时代年轻人身上的血性和理想,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最优秀的代表,作为袁也烈的故乡人,能够在他的文字里回味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能够在电影院里感受那些战火纷飞的场景,让我觉得无比幸福,更激起了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惜和感恩。

作者 周后运简介

周后运  1971年生于湖南洞口,自幼酷爱文学,曾从戎、务工、从政、业商;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专著八部,获得国家级奖项5余次。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新阶联理事、湖南诗词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惠州市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邵阳(惠州)专家顾问组秘书长、邓演达/蔡锷研究专家、惠州市红色育人工程辅导员、惠州市社情民意特邀信息员、惠州市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湖南全国文艺家雪峰山创作基地主任、政协洞口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现从事文化传媒业,业余致力于湘粤两省文化及经贸交流。

周后运创作的长篇小说《沧海横流》、讴歌东江儿女的中短篇小说集《东江情话》,激励了一大批打工文学青年。1997年7月9日,惠州日报曾以《写长篇小说的打工仔》对周后运进行了报道。

周后运出版法律作品《维权在线》、《民企维权“宝典” 》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2005年6月15日,惠州市政协为周后运编著的《维权在线》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座谈会。会上,惠州市政协、文联、惠州学院及新闻界等各界人士对《维权在线》一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对对外来工、企业和政府都是一部很好的法治借鉴资料。

周后运创作出版的长篇传记《儒将蔡锷》、《护国将蔡锷》大气磅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副系主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原会长唐作藩盛赞:“《儒将蔡锷》既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兼具文学意义和史籍价值。”
    周后运创作出版的长篇传记《碧血丹心———邓演达传记》为第一部反映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先生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舍生取义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周后运的多篇小说、散文、评论、诗赋被国家级刊物刊发,并受邀为中国大散文家梁衡撰写评论。2008年5月9日,经共青团广东省委推荐,作为全国优秀青年代表当选为北京2008奥运火炬手。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新突破,《南山赋》、《罗浮山赋》等辞赋均被《中华辞赋》刊发;2015年《胡曾杯》全球诗词大赛、2016年11月"松坡杯"全球诗词大赛、2016年华人华侨(中山)诗词赛活动中,均先后获优秀奖。2017年1月5日参加中华五十六个民族赋征文赛,获民族赋倚马奖。

作者:周后运编辑:李春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