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吹火筒

【时间:2017-08-11 09:57】【来源:邵阳新闻在线禹正平【字体:

“启蒙上学大儿童,散学回家肚子空。弄饭全凭它起火,吹开人世万花筒。”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能听到这首童谣?还能知道吹火筒是何物?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很多人,只要一听到这首童谣,眼前就会浮现出“噼叭”燃烧的灶塘和青瓦上袅袅升腾的炊烟。

过去,农村人家没有液化气,也没有电饭锅,做饭、炒菜都在用泥土垒的灶塘上进行。由于灶塘的空间狭小,在里面烧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用火柴点燃柴火后,火势很微弱,烟还特别大,稍不留神,就会被熏得眼泪直流。这时候,需要拿起吹火筒,将其一头对着火苗,一头含在嘴里,由轻到重不停地吹。猛然间,轰的一声,灶塘里燃起熊熊的火焰,浓烟也没有了。

吹火筒外形修长,外表朴素,制作起来也不复杂。有一次,我跟父亲学习制作吹火筒,他先把我带到屋后一处向阳的山坡上,砍下一根锄头把大小的竹子,将其首尾锯断,从中截出一节两尺来长且不少于3个竹节的竹筒。接着,父亲将竹筒拿回家,把前面两个竹节打通,又用一根烧得通红的铁丝,在第3个竹节上钻出一个小孔,再把竹筒的外表刨光,一根吹火筒便制成了。

在乡下,煮饭炒菜是大多数农家妇女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母亲是烧火高手,生火前,她将事先准备好的干透了的细小枯枝,架在灶塘中,再放入引火的树叶或粘了油的油纸。点燃后,依次添加稍微粗一点的枯枝,并用吹火筒助燃,等火燃大后,再加入木柴和粗壮一点的枯枝,整个烧火过程,都要将柴火架空。所以,母亲烧火,不但快,而且燃烧后火旺烟少,炒出的菜受热均匀,自然味道纯正,没有烟味。

过门不久的新媳妇,首次下厨,要过的第一关,也是烧火。记得我三叔结婚后不久,三婶第一次烧火煮饭,她忙碌了半天,灶塘里也是只冒烟不燃火,经过这一番折腾,三婶还把自己弄得满脸乌黑。原来,在烧火之时,她忘了使用吹火筒。而这次煮饭的糗事,也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村里人当成笑谈。

小时候,每当母亲煮饭炒菜的时候,我就坐在灶前一边加柴烧火,一边翻看小人书,灶塘里的火苗慢慢把我的脸烤得通红,一本小人书也就看完了。有时也帮母亲在灶塘里的火灰中煨红薯,将一两个瘦长的红薯,埋入柴火灰中,当其表皮焦黄,散发出浓浓香味时,用火钳挟出来,双手拍打去灰,一口咬下去,那个香啊,真馋人……

如今,乡下已难见吹火筒的踪影,袅袅炊烟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那份流淌在岁月里的美好,却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禹正平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罗俊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