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伟先生是在2009年邵东县散文创作研讨会上。那时我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不久,在部队和地方工作期间因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也参加了这次作品研讨会。从那时起,我知道周伟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散文大家,他写出过许多令人称道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特别是乡情散文是散文界的一面旗帜。
一个晴朗的夏日,有幸参加周伟先生在邵阳举办的作品研讨发布会。出席周先生作品研讨发布会的有邵阳藉著名作家刘诚龙、张千山先生,以及来自邵阳其他县区的文学界朋友。气氛热烈的作品研讨发布会上,周伟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数十年来的创作感悟。
细细品读了周伟先生三本著作。《乡村书》《一地阳光》《看见的日子》,都是他的心血之作。在他的作品里,我也读出周伟文中的“气”。诚如刘诚龙先生所言,他的作品中有一股精气、灵气、大气、地气和酒气。这是我们品读周伟先生作品的一种认知共鸣,更是其作品的鲜明特色。
出生农家的我们对农村以及与农村相关的人事有着特别的感情。农村是散文文学创作的富矿,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这里有我们慈祥的爷爷奶奶,有熟悉的高粱小麦,有亲切的山川河流,更有我们割舍不断的亲情乡情。在农村,在农家小屋,在乡间小道,有我们散落的童年、青葱的少年、逐梦的青年历程中或清晰或疏淡的记忆。周伟先生抓住了这些生活片断和场景,以其细腻的观察,独特的视角,用文学的形式,让其固化为一个个永恒画面,成为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记忆。
从文学角度上说,一个成功的作家应该有其鲜明的特色,我赞成一个作家精于“一点”,兼顾其他,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标签,有自己的地位,这样才会有一个作家的高峰。我觉得周伟先生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是一位作家,一位散文作家,一位乡情文学散文作家,一位深耕乡村的乡情文学散文作家。他的作品里有浓烈的乡情,真挚的纯情。作品中融汇了一位深耕乡村的乡情散文作家的精气、灵气、大气、地气和酒气。
一个扎根于大地,扎根于乡土的乡情文学散文作家,作品拥有了来自家乡土地特有的精气,这种精气如乡土大地绚丽开放的彩虹,孕育着天地万物的精气;作家自身倾注生活,良好的文学素养让作品拥有了鲜活的灵气;扎根于乡土之上,却又突破于乡土之外,这让作品拥有了原始森林般的大气;历史不可逆转,人生不可重来,记下在这方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以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这让作品无限生动地接了地气;文学不可无酒,生活于山村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土酒浸润在字里行间,于是作品中弥漫着醇香的酒气。
周先生作品的精气、灵气、大气、地气有口皆碑,贯穿于作品的方方面面。我想从周伟作品中品尝回味弥漫于文字中的酒气,在微微淡醉中回一次故乡,品一段乡情。
还记得家乡的土酒吗?还珍藏着故乡的土酒吗?周伟有。周先生把《春风桃花土酒》端过来了,浓烈的乡情,醇香的土酒,品一口故乡,展一缕乡情。我也是一位饮酒人,那些年月,我喝过来自东南西北的酒。以至于我在一次出差就餐时闻到餐厅的酒味,我就告诉同行说这是某种酒,同行朋友求证服务员后赞叹我“此言不虚”。但喝过众多品类酒的我却依然如周先生一样,钟情于故乡的土酒。周伟先生把土酒提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乡下的土酒,其酿造过程,如一个怀孕的女人。美丽,希望,细心,幸福,丰实,是她的主题词。”这种融合了故乡天地人之精华的土酒,能不让人口齿留香吗?尝尝他的糯米酒:“开坛,发现糯米已酥,汁液晶莹,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尝不到生米粒。”这是来自故乡的甜酒。这些甜酒,经历了历史长河沉淀,淘洗成故乡土酒文化的闪亮标签。(张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