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一场受益匪浅的文学盛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6月19日下午,我赶到邵阳市湘中图书城参加“我们时代的乡愁——周伟散文集《乡村书》分享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文艺沙龙活动,收获颇丰。

邵阳市文联主席张千山首先介绍了周伟其人、周伟的《乡村书》、其他几个作家的“乡愁”之作及这些作品留给我们的启示。然后是评论嘉宾张先军和袁素娇,他们就读《乡村书》的感受作了生动的发言。张嘉宾“眼光向下,思考向上”的感受很是独特,他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写作者在生活中该如何留心生活,在写作中要注意作品的思想性。而袁嘉宾“有孩子的天真,哲人的智慧,才能成为一个好散文家、小说家,周伟就是如此”的观点,饱含着写作哲理和睿智。他们的观点让我领悟到:写东西不但要用“心”和“真情”去体察生活,还要挖掘作品思想的深刻性。

接下来是聆听名家朗读。邵阳市演讲与口才学会副会长袁小辉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周伟的《大地无乡》。他的朗读像淙淙的流水在山涧流淌,又像一个游子在深沉地唱着一支乡愁之歌。邵阳广播电视台交通频道资深主持人陶斯霞的朗读更像百灵鸟在歌唱。《大地清明》让她唱得字字清晰,句句悦耳,节奏适度,旋律优美,真不愧是电视台的主持人,气场就是与众不同!而看似沉静的苏红晖女士用她的柔声细语诉说着《大地黄好》,像“稻黄麦熟,金橘挂果,瓜熟蒂落”的季节,悄然地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他们的朗读让我深深体会到:文字是传递情感的符号。

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周伟和刘诚龙两位作家的对话。刘作家的三个话题大致是:一、最痛苦的是,我们这一代还有乡愁,最最痛苦的是,我们下一代已经没有乡愁,你要怎么样去表达下一代的乡愁?二、面对散文的感情叙事和零度叙事,当代乡土文学的审美走向将怎样?三、你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周伟则就三个话题一一作了回答,大致是:一、现在留守儿童多,留守儿童的生活及情感世界,他很陌生,他不知该怎样表达,是他写作的空白;二、以前乡土文学的走向是田园和苦难,当下乡土文学的走向他认为主要是表达“痛楚”;三、工作时不可能写作,周末关机写作——内心平静时写,烦躁时写不出好散文。他们的对话告诉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对生活的诠释。

最具有挑战性的是:现场互动对话。这场对话活跃而热烈。几个与会人员抛出了对周伟散文作品的几个质疑和写作中遇到的困惑,请其进行解答。周伟则从容自如地一一作了回答。对于我提到的“散文是否存在虚构”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散文强调写真人真事,表达真实的情感,只是某些细节可以虚构——他的这种说法我很认同也很受启发。(唐海珍)

作者:唐海珍编辑:罗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