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乘凉三境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最爱在大树底下乘凉。傍晚时分,一个人也好,两夫妇也罢,总会禅坐在阴翳密布的靠椅上,促膝谈心。四周有清风吹拂,绿意盎然,尽管四周人流如织,他们只羡鸳鸯不羡仙。这是一种纯粹的东西——除了“乘凉”别无他求。当然持这种乐观悠闲心态的人还很多——下棋打牌的老汉老妪,观棋不语亦或指手划脚的看客;还有摆龙门阵的闲人,当然也包括我等看书静坐之人。

小时候在老家,身处炎炎夏日,完全是顺应天时地利或顺其自然——哪里凉快呆哪儿去。那时候的我、脑海中也许根本没有个“乘凉”的概念(那时候既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一把蒲扇既可望梅止渴),反而是讳莫如深的。只是依稀记得,“在那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讲了些什么呢?俨然模糊了无痕。有些矫情,也有些小小的浪漫气息,此情只应天上有……村庄的风带着晒割皮肤的火辣子,皮肤经常过敏,大槐树曾留下风过槐花飘的影子。那时候的灭蚊剂总是香烟缱绻缭绕,慢慢往灰蒙蒙的上空升腾盘旋。而我们一拨小孩或在小溪里泼水嬉戏,或借看坝坝电影的“东风”赶走如影随形的炎热,让夏风将身上那股浓浓的汗臭味吹得人间蒸发。

如今身处钢筋水泥、喧嚣热闹的城市,纸扇差不多消失殆尽,逐渐退出乘凉避暑的世界。但我仍旧怀揣着四十不惑的成熟心境,手摇山水画面或龙飞凤舞的字迹的纸扇,颇为自恋甚而有些附庸风雅。现在想来,因为周围老者的耳濡目染,那种手执摇扇仙风道骨的模样总能结他们和身边的人带来一丝久违的清凉。或许是爱屋及乌,或许是重新用纸扇体验一回“读书人”“秀才”亦或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智者”,纸扇文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雅俗共赏,岂止一举两得的妙事?

然而说起“被动”乘凉,纸扇就有些力不从心,大树底下乘凉的无为而治也变得遥远而奢侈。更多的不再是大树、纸扇,这些原生态的东西,而逐渐演变为空调和避暑胜地。

再热的天气,空调都能力挽狂澜,摧枯拉朽,而避暑胜地,则叫人时刻惦记,亦或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这种“高大上”的乘凉方式,有利则有弊——空调病随之而来,避暑却有些曲高和寡。有时候我在想:在山清水秀却又人烟稀少的地方,那种被突然激发的飕飕凉爽,让我们的灵魂去了另一个世界抑或天堂,然诗和远方却仿佛荡然无存。“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然先要苟且,才能知耻而后勇。恐怕这就是与所谓的“天堂”背道而驰的症结所在。

现在我似乎有点顿悟了:在农村懵懂无知的夏季里,连所谓的乘凉也不过镜中月、水中花;而成年之后的大树底下读书的往事却如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到了吹空调,行尸走肉般的避暑,分明就是对乘凉的回避和挤压。总之,老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海阔天空,在狂风暴雨以后……返璞归真后,我们才能怀揣宁静,在自己的心田上撒下一片清凉!(陈亮)

作者:陈 亮编辑:罗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