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蔡锷两位是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是邵阳人民的骄傲。他们的放眼看世界的思想、护国讨袁的行动感动千千万万的人民,其实,他们的尊师重教行为也堪称当代典范。
魏源出生于隆回县金潭乡的一户殷实人家。他家世代都注重对子女的教育,魏源的曾祖父就曾在院子的中央修建“藻井”用于家馆之用。这藻井四面透光,很适合做教室。魏源七岁时在这里开始读书,他的启蒙老师是欧阳炯明。欧阳老师是司门前叶家弯人,是廪善生员。他对学生要求极严,写字要一丝不苟,背书要一字不差。魏源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十岁那年,魏源又在这“藻井”里从师刘之纲先生习举子业。刘先生是金潭刘家大院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秀才,魏源在他的教育下,知识和见识迅速扩展。
魏源的家原在一个沙洲上,四面青山环抱,前面是一片南北长,东西窄的田垅。这里屋宇鳞比,阡陌纵横,炊烟相接,鸡犬相闻,是宜人居住的世外桃源。有一天,老师以《村居》为题,要求学生作文,魏源欣然命笔:“良农望甘泽,患苗非患暑。檐溜一宵鸣,秸秆可以去。晓闻泱泱声,山泉不知处。溪山不改色,苍然入户庭。迎风万绿中,杂以群蛙语。群植欣向荣,群动亦得所。始知田家乐,直与造化伍。尧时石户农,肯易轩裳苦?”又说,“江南闻有蚕,食桑吐其余。七襄织天女,其功四海无,吾乡不产桑,无钱荚空榆。唯有吉贝花,功用黄姑初。左足踏机杼,右手投梭梳。织成贝锦布,可度今岁除。春风何处来,飘我素云裾。道逢纨绔子,白袷轻且都。君衣定何物,视此当何如?”这完全就是一幅《耕织图》,一曲《农家乐》,绝对能和辛弃疾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媲美。名师出高徒呀,在老师的引导下,魏源的智慧得到了天才的发挥,以后才有了诸如“怀饼赴考”“奚落举人”“智对京官”等感人趣事。
魏源以后谨记老师教导,当官为民;还写出了鸿篇巨著《海国图志》和《圣武记》而名扬天下。但是,他时时不忘师恩。每次回乡,都要去拜访。他曾给欧阳炯明先生写下寿联:“桃李春风思绛帐,藻芹化雨感熏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也曾多次去看望刘之刚先生,有一次更留下一联:“艺苑春风,桃李荷公仁泽厚;芸窗化雨,文章删笔教恩深。”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词朴而意笃,殷殷见真情,足见魏源对师道的尊重。
魏源去世后25年,另一位伟人在邵阳诞生,他就是蔡锷将军。将军从小生活在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今洞口县)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被父亲送到山门路边刘家刘辉阁的家塾启蒙,启蒙老师是张介寿(益斋)。两年后,又由刘辉阁负责全部费用送他到“山下”杨戊壬秀才家读经馆,后再从邵阳樊锥游学。
蔡锷有了成就后曾在云南、北京等地工作,他的启蒙老师张介寿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遇事好随时向他请教。蔡锷由云南调北京,是张介寿回山门代蔡锷接王太夫人、刘夫人去北京;决定反袁护国之后,蔡锷又请张先生把王太夫人、刘夫人和长子端生、长女铸(菊)莲、次女福莲送回山门,可见蔡锷对老师的尊重与信任。
在杨姓的家谱里记载了蔡锷给杨家善的《赞》:“公性本刚强,恭俭温良。公平正直寿而康。尊师重道轻财帛,品迈寻常。子孙次第列胶庠,世继书香。门晚廪生蔡艮寅顿首拜题。”杨家善是杨戊壬的祖父,是太学生,是他家开办经馆,才让蔡锷小小年纪就考中了秀才,他当然要感激。有一次,蔡锷从日本回国,回山门探亲,头天拜望父母,第二天就“下山”看望恩师杨戊壬,并送上匾联。匾额长6尺,宽3尺,上书:“家风书馨”,外加一副8尺长的对联:“秉直育才,功德传万代;循诱浴泽,师恩铭千秋。门生蔡锷顿首拜题。”从对联的内容可以看出蔡锷对杨先生的感激,从“顿首拜题”可以看出蔡锷的诚心。
蔡锷在杨家学校的出色表现,深深感动了在邵阳开经馆的樊锥,愿意免费纳为弟子。有一次,他问蔡锷:“天下什么最高?什么最深?”蔡锷回答:“高,高于人心;深,深于书籍。”樊先生高兴地说:“松坡不愧吾门生呀!”遂以“神童”称之。蔡锷以后发展了,即使心累国事,只要经过邵阳,必定抽空拜访这位恩师。(易祥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