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庄园过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列夫·托尔斯泰的贵族庄园真大啊,占地五百多亩,可我还是觉得小,放不下一颗平民心!

庄园里高树林立,绿阴遮天,花草芬芳的花园旁,是一栋普通的二层小楼——托翁故居。小楼是托翁的生活博物馆,存储着过去的生活用品,还摆着一辆托翁骑过的自行车。里面房间很小,床也很小,但物品整齐,窗台上摆着花瓶,插着鲜丽的风信子。这跟我在托翁自传里看到的几乎一样。

因是写作之人,我对托翁的书房观看得更为仔细,书桌宽大,椅子感觉较矮,陪同的友人说,托翁眼睛不好,个子又高,就把椅腿锯低了,这样才能看清纸上的字。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作品就在这里写成的。煌煌巨著,弓腰写就!我退后几步,对着书桌深鞠一躬。

我在过道的墙壁上看到列宾的油画《托尔斯泰在耕地》,友人说,托翁一生的追求就是做个自由的平民。他不愿养尊处优,劈柴、赶马、下地干农活无所不会,成婚后整天在磨坊磨麦子,友人来访常常见到一身白粉的托翁,两只黑眼珠骨碌碌转。说罢,友人带我来到一个玻璃橱柜前,里面摆着一双黑色的长皮靴,说是托翁自己做的,旁边还有刀、锥子、小锤等工具。

托翁把生活过成农民一样,他的作品里也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可他是贵族出身,怎有这种超越世俗传统的蜕变?青年时代,托翁在喀山大学学习,觉得课堂远离现实,便退学回乡投身农奴制改革,但阻力较大,又去高加索军队服役,参加过几次战争,退役后去了圣彼得堡。他喜欢思考现实问题,并用文字表现出来,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自此确定了用写作推动实现社会平等自由的途径。

托翁在大地上书写自己的作品,五十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生活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写出了深刻的《忏悔录》,并与很多势力决裂了。他原是虔诚的东正教徒,思考使他发现教义与实际差距太远了,他认为宗教里有很多虚假的东西,反叫人变得愚昧、残酷和卑劣。他就不去教堂,不领圣餐,不做祷告,直到被教会开除。

托翁是世袭大地主,庄园里有上千农奴,一天早上他心血来潮宣布解放农奴,让他们变成自由民,因而有了易骨之作《一个地主的早晨》。列宁曾说,国家农奴解放是十月革命后,托尔斯泰却是解放农奴第一人。英国作家罗沙蒙德写了一部《托尔斯泰传》,后记标题就叫《布尔什维克的元老》。

站在庄园门口,抬头就看到挂在树上的一个大铁钟,这专为农民们而设,有事就拉钟,托翁出来倾听,帮着农民讨债、看病、修房子,还替穷人写状书打官司、办学校。那些岁月,庄园钟声不断,树下站满了远远近近的农民。

记得托翁有个短篇小说叫《蜡烛》,写一个农民在复活节做祈祷,他在犁铧上点燃一支蜡烛,嘴里念着“世上平安,人人有福”,结果犁铧前进转动,蜡烛不曾熄灭。真有奇缘,我在托翁的书桌上看到了两只蜡烛,比一般的要高出很多,因为他要通夜写作,怕更换蜡烛耽误时间,就动手将三支蜡烛接在一起。殊不知,高高的蜡烛照亮了他的书房,也照亮了世界上的黑暗角落。

我能想到,无数个孤寂的夜晚,烛泪流下来,积在烛台里;托翁独坐案前,为世界上卑微的穷人,甚至会为笔下一个小人物的死而泪流满面。这样托翁怎不累啊,但痛苦让他保持清醒,磨难使他变得宽容,热情让他的作品充满光芒。多少年了,世事成灰,烛泪不干,人们记住了明亮的蜡烛!

托翁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他的思想却不为当局和贵族阶层所接受,社会平民理想不能广阔地实现,很多人跟他对立着,就如他最亲近的妻子索菲娅。索菲娅出身城里的御医家庭,一向生活优裕,她很不理解丈夫把田产、财物分给农民,甚至不领版税,过着清苦的生活。两人越来越难以沟通,多次发生争吵。

托翁八十二岁高龄的一个冬夜,夫妻俩又发生冲突。托翁义无反顾地爬上马车,在雪花纷飞中悄悄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庄园。毫不留恋,他好像只是庄园的一个过客。

十天后,托翁因风寒病倒在异乡的火车站里,很多人闻讯赶来看望,他最后说:“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受苦受难,你们为什么全在这里照料一个托尔斯泰。”……不久,托翁的遗体被运回来,安葬在庄园的树林里。

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说: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现在,托翁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

无数的人来到托翁庄园,在他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的矮坟前追思,没有焚纸,也没有献花,有人就在林子里捡上几个落下的红苹果,摆在长满青草的土堆前。

所有的到来者,谁不是匆匆一过客?世界繁盛,留恋的留不住,留住的是一颗平民心!(邓跃东)


作者:邓跃东编辑:罗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