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都会有一些女人因为饥饿来到我深山里的老家,她们的服装色彩艳丽,从头到脚都是花。为了获得一点点糊口的粮食,她们翻山露宿,四处乞讨。这些女人,有头发都已经全白了的老奶奶,也有用背带背着婴儿的阿姨,还有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她们很可怜,却又那么美丽,丝毫看不出半点乞讨者的卑贱。她们很有礼貌的跟我们索要一点白米,但是拒绝被施舍金钱和饭菜。小时候的我对这群神秘的闯入者充满了同情、好奇和敬意。长大后,我逐步了解和认识了这个古老独特、善良坚忍的族群,知道他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花瑶。也知道有一个老人为研究推介这个名叫花瑶的瑶族分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老人,就是我们敬重的老后先生。
我从小生长在隆回美丽高远的大东山,作为大东山女儿,我深知山民生活的不易,也从小就对大山深处的原生态梅山民俗事象十分敏感。随着知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增加,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老后这个人,知道了他情系花瑶,深入花瑶300多次,在世界各地推出宣传专版800多个,写下近10部专著的感人事迹之后,我觉得,以老后与花瑶为主题来写一本书,对光大本土文化,以正能量来影响世道人心,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我在2015年向湖南省作家协会申报了《老后与花瑶》这个长篇报告文学写作课题,获得立项支持。
于是,就有了我和老后老师、龙会吟老师的这样一次非常愉快而美好的合作。就有了这一年多深入花瑶的行走与写作。就有了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长篇报告文学《跟着老后走花瑶》。
80后的我,跟着40后的刘启后老师和50后的龙会吟老师,走访、讨论、记录、写作,那是多么难得的美好机缘!两位学养丰厚、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以他们的亲和平易、谦逊低调、热情厚道,大气爽朗,给我以熏陶、以教导,以鼓舞。让我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更得到了精神品格的提升。在整个行走与写作的过程中,花瑶丰富与璀璨的美让我深深陶醉。两位老师以及老后夫人朱春英阿姨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良多。对此,我在心底长存感念。
为这本书的面世,我们还要郑重感谢百忙中挤出时间阅读本书清样,为它热情作序的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欧阳斌先生,感谢对本书的问世给以热心指导与协调服务的邵阳市文联主席张千山先生,感谢所有支持本书写作与出版的相关机构、领导与专家。是你们的支持与鼓励,让我接受了一轮深刻心灵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教育与洗礼。
《跟着老后走花瑶》这本书,是写老后的,也是写花瑶的。我们跟着老后走花瑶,是感受文化之旅,是紧贴高天厚土之旅,是陶冶情怀之旅,是放飞性灵之旅。
如果,你读出了欢喜,那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如果,因为作者的原因,有遗漏,有谬误,有在所难免的浅陋,则期待大家批评指正。因为,我们的修行永远在路上。(周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