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要深深感谢《跟着老后走花瑶》一书的作者龙会吟和周玮先生,他们出于对乡土、对乡土文化、对一位古稀乡人的信赖、尊重与爱护,以自己特有的人文情怀和坚实的文学功力,或随我艰难游走在乡野,或约我细微访谈到深夜,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耗费两年宝贵时光,终有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新著与广大读者见面。
同时,我和两位作者都要特别感谢邵阳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张千山老师,从最初对周玮这个书稿题材的申报、到两位作者的协调、至进度的跟踪、初稿的审定、省作协的通联、序言的请题,直到最后的出版发行,他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我更感受到了他站在我市文学艺术领头雁的高度,对一介文化老人的默默关爱、扶持和鼓励。
不敢想象,我一介从偏远山村走出来的血性老头,仅仅是一直在做些自已喜欢做的事情。今天竟阴差阳错、糊里糊涂成了两位知名作家笔下的主人公,真的受之有愧!或许,我之所作所为,也算是一种有益于社会的实践吧。
大家知道,在隆回县境北部的大山深处,聚居着一支像童话般美丽圣洁的古老民族“花瑶”,千百年来,一直自封自闭在他们特有的山寨里,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最古老、纯贞、新奇、怪诞的民俗与民风。
为了探寻花瑶这支几被史料遗忘、仅七千余人的瑶族部落,我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先后300多次自觉地深入到400公里而外的瑶家山寨追踪采访,其中就有九个春节是在冰雪茫茫的瑶山度过的。
去偏远、闭塞、贫穷、落后的花瑶山寨做文化考察,我常独个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每每日行数十里。饿了,顺便啃个红薯当一餐;黑了,随意找户人家捱一晚。日晒、雨淋、风吹、霜打、冰冻,遇歹徒、遭狗咬、被蛇追、惹伤痛,甚或连命都搭上。
一晃便是四十年,永远都在行走中,且只有付出,莫言回报……
自做多情也好,自讨苦吃也罢,至少,我用我的可怜心智和满腔热情,忠诚地记录下了许许多多濒临消逝的传统文化事象,为民间的古老遗存留下大量珍贵、鲜活、真实的历史身影。并将当地丰繁多样、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推向广茅的中华大地,送往港澳台地区,带进神圣的联合国,介绍给世界人们。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与我风雨同舟、相扶相携的老伴朱春英。几十年来我为民间文化而长期奔波在外,老俩口微薄的工资全都被我一个人花光了,可两个孩子的家庭重担却由她一个人挑着、扛着。她以其特有的勤劳、节俭、善良、忠诚、坚忍和爱心,默默地理解我、支持我、辅佐我,不时还要陪我一同去偏远山乡考察、采访。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去的已经过去,可我这个白毛佬却仍将沉浸在自己构筑的文化美梦之中,长醉不醒,憧憬着明天。明天的我们、我们的文化、我们共同的家园,定会更加美丽、更加辉煌!(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