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谈文艺时,多次谈到“细节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其实,古今“细节真实”的趣事多不胜数。
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其原型为武冈人)有一句唱词描写沙家浜的风光美:“芦花白稻谷黄绿柳成行。”你看,在芦荡之边,水波荡漾,同现白、黄、绿三种颜色,能不美吗?但是,有人指出这不符合沙家浜秋天景色的真实。在那里,芦花开放的时候,水稻正“撒籽”,稻谷有的微黄,有的还是绿色;柳树叶子的绿色却已逐渐消退。后来,有人把这句唱词改成“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大家就觉得好多了:不但感觉到了事实的真实,似乎还从听觉、视觉、嗅觉几个方面表达了沙家浜秋天的立体美。
据说唐代高适做两浙观察使,经过杭州清风岭时写了一首诗:“绝顶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山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待他到台州办完事情,又回到清风岭寺院时。寺院的僧人告诉他:上月有一个官员到过这里,说这首诗写得好,但中间的“一”字如改成“半”字会更好一些。高适惊奇地问,这官员是谁?僧人回答,是义乌的骆宾王。“一”字改成“半”字,不但平仄相对,声韵和谐,更因为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半江,说“一江水”与事实不符。骆宾王常来该处,情况非常熟悉,对诗又是内行,所以,只改一个字,就把“细节的真实”落到了实处。
黄筌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画家,精通画理,画技高超,尤其擅长花鸟。可是,他画的飞鸟的脖颈和足都是同时展开的。有人看了他的画后提出:飞鸟缩起脖子就伸出足,缩起足就伸出脖子,没有两样一齐伸出的。黄筌后来仔细去观察飞鸟,果然如别人说的那样。就是这样的名画家也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可见认识和了解生活实在不是轻而易举的。
岂但是黄筌,宋代的画家们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宋徽宗决心要改变荔枝只能长在南方的状况,派人移植了几株在太和殿,居然结果了。他以自己有改变大自然的力量而感到高兴。有一天,一只孔雀飞落到了荔枝树下,便赶紧召集画院的画师们来画“孔雀荔枝图”。画师们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把孔雀画得色彩炫丽,活灵活现。但画师们画孔雀想攀登藤墩时,都一律把孔雀画得先抬起右脚。宋徽宗说,“你们没画好啊!”众画师感到惊愕却又不知缘故。过了几天,宋徽宗再把他们叫来询问,画师们仍然不知如何对答。宋徽宗就对他们说:“孔雀往高处,一定是先抬起左边的脚爪。”画师们对宋徽宗的观察仔细佩服不已。
再来看看音乐方面的例子。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国寺的旧壁画几乎全都是高益的手笔。高益是涿郡人,在当时就画名显赫。其中有一幅画的是众工奏乐,画得极其精致。有些自认懂音乐的人看了之后评论说:画得好是好,就是中间一个细节画错了:画中弹琵琶的手拨下弦,其他吹奏管乐的都在发“四”(工尺谱,它以尺、工、凡、合、四、一等字来记音)字,而琵琶发“四”的声音是在上弦,画中是拨下弦,所以画错了。但是沈括更懂得乐器的演奏艺术,他说,我看没有错。因为管乐是在发指时出声,而琵琶是拨过后才出声,画中的拨动下弦,发声的应该是上弦。高益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是用了心、注意了细节的。沈括的这一解释,让所有人口服心服。高益作画时注意了细节,沈括是注意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才能充分理解高益画中的细节。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既然是生活,那就离不开细节的真实。(易祥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