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2017年中老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县级正赛历时六天,于5月4日圆满结束。执笔的比赛通讯稿刊出后,总觉得自己还应该对参赛的中老年教师,对广大教育前辈说点什么。当然,绝不是以不称职的小学组评委的身份去点评(仅参加过一次县级教学比赛且成绩不佳的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根本不够资格当评委),而是荣幸地作为观看五天比赛的参与者去倾诉,作为一名普通又简单、一只脚留在年轻线内一只脚却已迈入不惑门槛的邵东教育人去表白。
思来想去,“青春”这个词,倏地一下从脑海中迸出来,是的,“青春”!激情燃烧的“青春”!永消逝的“青春”!
这种别样的、与年龄既有关又无关的青春,在27位我听过的、年均年龄接近50岁的参赛教师身上,在16年教学生涯中曾有过交集的逾百位中老年教师身上,在20多年当学生当老师经历中或聆听教诲或有所接触的、为邵东教育无私奉献朴实无华的同仁身上,成为了他们最闪光的标签。
淡定从容不急躁,是这种青春的闲适。这一次编入小学1组的27堂课中,有24堂是语文,有2堂数学,1堂思品。不管是在农村学校,还是在城区学校,也不论是什么教学内容,这些参赛老师身上,令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的淡定从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灵官殿公田小学的罗新良老师。
罗新良老师执教的《拉萨的太阳》一文,以前我从未见过。对文本内容和教学设计了然如胸的他,一开场就先声夺人:一首浓郁民族风情的《天路》,将人带到了强烈阳光直射下的“拉萨”,也为后续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如何理解“拉萨阳光的粗鲁、厉害”时,巧妙地带着孩子试试“轻打自己的脸”,把那种“响亮的阳光”打在人脸上“啪啪作响”的感觉,拿捏得恰到好处,学生们一下就有了感同身受般的切身体会。
当然,罗新良老师上课时的淡定从容,可以说的还远不止这一点。当然,像罗老师一样在课堂上不急不徐,娓娓道来,不多不少,适可而止的,远不止他一个。如执教《三借芭蕉扇》的团山中心小学赵晓珍老师、执教《舍不得那棵树》的周官桥乡中心小学申永红老师等;再如城区三小的曾赛君老师,他执教的《看戏》,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文中所描绘的看戏场景逼真地重现出来。囿于水平有限,就不一一点评了(后面的例举亦如是)。
叶圣陶曾感叹,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每个人在年轻时都会有属于特定阶段涂抹着个性色彩的毛躁、轻狂与不羁,此时在青年教师身上绽放的青春,难免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会侧重于自己的教,相对轻视学生的学。经过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洗礼,在四十岁、五十岁的资深老师身上,时光已磨去了任性,驱散了放荡,懂得该放时放,该收时收,能更多地关注学实时的学习状态与内心舒适度。这样成熟稳重的青春,别具韵味,令青年人艳羡。
富有童趣不做作,是这种青春的亲切。老小,老小,老和小,是人生必经的两个阶段。从小到老,是人生的轮回,从小到老,是人世的归宿。不止一次地在聆听罗大佑演唱《童年》时动情地说起:谁都有过童年,有过富有童趣的童年!是呀,童年的天真烂漫,童趣的无邪纯洁,是脑海最难抹却的记忆。同样的,谁都会有逐渐困顿、老来糊涂之时,此时,童年在不经意间又会从内心中被捡拾出来,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重新浮现在我们的言行中。
在这些教师身上,总是能看到一种纯天然无添加的童趣。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返朴归真的那种,带着大智若愚般的可爱与纯洁,有了这份可爱,他们总比年轻教师更接近孩子。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的一言一语,更直逼和连通孩子的心。记得4月27日在听火厂坪中心小学曾爱君老师执教《两只青蛙》时,她含着笑陪孩子反复诵读课文,她含着笑带孩子一起随大青蛙在井底枯坐虚度光阴,和小青蛙沿井壁攀爬再领略井外的美丽风景;她含着笑同孩子一起轻扭腰肢学青蛙跳舞……那种笑,虽带着或浅或深的皱纹,却纯粹是自然流露,毫无虚情假意之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曾老师身上,这种油然而生的童趣是那么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不正是一种最好的激励、唤醒、鼓舞吗?在我看来,和曾老师一样,课堂上特别像一个孩子般童趣盎然的,还有城区二小申利群老师、廉桥二小蒋占平老师、砂石中心小学李巧云老师、界岭大丰小学李桥珍老师等等。
虽存遗憾不言败,是这种青春的达观。听火厂坪中心小学的张长庚校长介绍,他们学校参赛的教师,都是通过教研组、学校、乡镇三级比赛挑选出来的好手。也不止一次见罗中安局长等局领导在转发点评比赛进程时盛赞:我们的中老年教师都是好样的,素质是过硬的。大家乐于比赛,敢于上台,展现了纯粹教育人的风采与魅力。
但正如县教科所程金夫所长说的,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注意,不是技术),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是客观存在的。确实,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固然可以在课前用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精确描述的标准要求来衡量,也可以用小数点后加上一位或两位的人为分数来评判,但教学内容虽然事先确定,可听课的孩子是个性化的,交流是实时性的,探讨是动态化的,课堂整体是生成性的,就注定了任何一节课堂教学都会留有遗憾。《礼记·学记》中早就说白了这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论是谁,上课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这是教育教学的自然规律。
因为撰写通讯稿的需要,和年龄最长的参赛选手,来自砂石中学的58岁数学教师杨树敏有过接触。在三尺讲台上整整坚守了37个春秋的他仍一如年轻时的严谨与认真。当他用工整的楷书把参赛感想用手机拍好以微信方式发给我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捧着的,不是一张普通的微信图片,而是一颗赤诚的爱教之心。他说,自己执教完《平等四边形》走出教室后,虽然有掌声,有赞美,但仍有一丝丝遗憾----如果再来一次,我会表现得更好一些!尽管如此,他仍觉得自己不会轻言放弃:虽然自己58了,但学习没有止境,教学也没有止境。精益求精的态度,诲人不倦的情操,闻着动容,听着动情。
卢梭对“教育的艺术”有过极为直观的描述,认为“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是教育的艺术”。由此可见,完美的没有遗憾的课堂教学只存在于教科书中。只要你上课的内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有所获,就是成功的课。作为外行,不能细细列出这27堂课得或失的一二三四,也不能作为教学专家进行精准的量化评分,仅从一名观众的角度看,他们的课都有许多可取之处,虽有遗憾,也是小节。如果还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就可以上得更好。年轻人有的是机会,中老年教师也有的是机会,他们正“年轻”着呢。
初心永葆不褪色,是这种青春的情怀。仙槎桥二小的曾巧玲老师是这一组中唯一与我有数面之缘的参赛教师。在赛前赛后的简短交流中,43岁的她总认为自己不算中老年教师,“你看我,虽然教了20多年书,总感觉刚教没多久似的!”
艾青常动情地吟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曾老师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见到的每一位参赛教师在台上都那么富有激情,总能笑容如靥地对待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孩子,爱得深沉,爱得刻骨铭心,爱得纯粹简单,一如初见三尺讲台,一如初遇莘莘学子,一如初堂育人甘甜――这,就是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青春情怀。
缘于对这种情愫的理解,我每堂课都在用心聆听,聆听那份对讲台的不舍,对孩子的怜爱,对岁月的眷恋,对同事的提携,对未来的憧憬。只有用心听,用心学,用心写,才是对他们参赛时的付出,多年来的努力和最纯粹情怀的最好敬重。
突然忆起儿时看《西游记》时,与伙伴们总对从天而降的神仙颇感兴趣不同,我对那些经常破地而出的土地公公充满疑惑也很是神往:那么矮小的身躯,苍老的容颜,如何能托举起高耸入云连绵逶迤的山川峰峦?如何承载起辽阔湍急烟波浩渺的河流湖海?
问了别人,也看过方家的解释,都笑说许是被山峰,被河海压弯的。虽是戏言,也不无道理。唯有大地蓄江河,忍辱负重不言说。我们每一位年龄上正青春的人,若是仰天长啸的山、澎湃不息的江,那这些年龄上稍长我们,曾负载过我们的人,就是宽广无言的大地,就是包容万物的大地。
没有这些中老年教师当年的求索、开拓和耕耘,哪有如今教育事业的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再者,我们能站上讲台,又何尝不是在重走他们曾走过的长途,挑起他们曾挑过也正在挑的重担呢?他们身板外形虽然走了样、普通话也不那么标准、甚至连使用多媒体课件也需要帮手,但他们承担了光阴的重重考验,承受了岁月的层层侵蚀。现在站在他们肩上的我们,他们辛勤培养出来的我们,才能看到更光明的辽阔远方,才能过上更优越的诗意生活。没有他们,就没有邵东教育今日的辉煌;没有他们和我们,就没有邵东教育明日的灿烂!
这次中老年教师教学比赛结束的那天,正好是“五四”青年节。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曾有过青年节现在仍然在过青年节的他们,身上有一种永不消逝的青春。这种永不消逝的青春,必将在青年教师身上、在又下一代教师身上、在绵延不绝的学生身上得到传承、重现、发扬。
向永不消逝的青春,致敬!
附:蝶恋花
――观全县2017年中老年教师教学比赛寄深情
谁道青春不再有?举手投足,风采仍依旧。
岁岁授业爱无留,不辞晓镜容颜瘦。
喜看杏园万株柳,碧绿青悠,倾情何言够?
轻舞讲台风满袖,初心常在情长久。
(王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