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并非闲来之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唐光涛老师的文稿《课余闲笔》发给我已有两个来月了,内容包括诗词、散文、游记、教学论文近十三万字。这十多万字,是年近古稀的唐老师的泣血之作。

认识唐光涛老师是在我刚初中入学的第一天,其时我刚好十二岁,当时恰巧生产大队办了初中,学校师资不够,于是调了本来在三渡水教书的唐老师回来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报名》里写道:

“一九七六年九月一日,是我初中第一学期的报名日子。听人说,担任我们初中班主任的是一个叫唐光涛的老师。这个老师我也久闻其名,听说很有学问,也很凶。几个报了名的同学回来说,这个老师样子确实很凶,眼睛看得人都起鸡皮疙瘩,看样子十分严厉。

…………

到了校门口,陆续有同学报完名出来。大家在描摹着新老师是怎样的严肃和威武,谈得唾沫横飞。我犹豫着踱到教室门口不敢进去报名。有个同学就用手指点着我的鼻尖揶揄我说:“这个老师长相好凶啊,你去报名又要问你的家里成分了呢!”我更是忐忑不安的退到门边不动了,不时瞅眼看看这个新来的老师:高大的身材,大脸、大嘴唇、大额头,双目如电,确实给人一付凶相。但我发现,他给学生报名并没有问家庭成分,我的心稍显平静了。等其他同学都走了后,唐老师发现了在教室门口还咬着手指头的我,用那双闪光的眼睛看了我几眼后见我还站在那里,就问我:“小同学你是哪个班的,怎么还不去报名?”我那时长得很瘦弱,唐老师见我矮小也许认为我不是他班上的学生才这么问的吧,我回答说:“我是来你这里报名的。”唐老师说:“那你在这里站了这么久怎么不进来呀?”于是看了我的暑假作业,表扬了我的作业做得很好,问了我的姓名、年龄和父母姓名,填写好后就让我回家了——我最担心的报名要交代成分这一关,第一次被免掉了!

这一次的报名,是我进入学校读书生涯以来第一次最轻松愉快的报名,至今还深深留在我记忆的深处。回家的路上,我以无比欣喜的心情和轻松的脚步奔向家里,快到家门口时,我远远地喊着:“妈妈,我报了名了,今天老师没有问我的家庭成分了!”同样,我欣喜的泪水夺眶而出!

在这以后两年的初中学习中,唐老师的每一节课,我都是那么聚精会神、那么专心致志!有人从他的目光里感受到的是凶恶,而我感受到的是慈祥、关怀和睿智。也不知什么原因,自从上了初中后,我得到了唐老师的格外关照,经常当面批改我的作文,并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这是以前我从没享受到的殊荣,这样,大大培养了我的写作兴趣。他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以至于我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和加入了作协后,所想到要告诉的第一个人,就是报名第一次不问我家庭成分的、我一生最敬重的唐光涛老师!”

我个人受益于唐光涛老师,并未因为我初中学业的完结而结束,那以后到现在的四十多年里,我还是不时在他那里“掏宝”。诸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之类的“毒草”,都是首先来源于唐老师的耳提面命,以至于我的同学戏谑我为他的入室弟子。

唐老师的文稿中,我最欣赏的是他的七律,七律中我又尤其欣赏他的颔联和颈联,如《上八角寨》里的“千山古木蟠藤草,万壑流岚隐劲松。巨蟒冲天惊玉阙,鲸鱼闹海震龙宫。”工稳的对仗、巧妙的比喻,化静为动,把崀山美景描绘得如此的生动活泼;而《五十初度》里的“讲台站定三十载,古典读完近百集。青史文籍无半字,白头秃顶有余悲。”则把一个把毕生精力奉献于三尺讲台的老教书匠的形象跃然纸上……

勤于笔耕本来应该是每个从事文字工作者的本份,但在当今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些人也许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而不被待见,让人觉得迂腐而视为另类。然而,唐老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余,总是留意于身边的人和事,每有感悟,即付之于文字,这种坚持和坚守,不是很容易的,更是我们应该效而仿之的。

唐老师事教三十余载,桃李满天下,面对人心日益不古、教育日益滑坡,他有着鲁迅先生“不惮于”的勇气,本着“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精神,把真相陈列给世人,并剖析其根因,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这些来自生活和工作最基层的文字,比较起那些失意者的自叹和得意者的长号、亦或是风花雪月般的无病呻吟,应该是更具流传的价值和意义吧,如此看来,又怎么说是闲笔呢?

熟悉唐老师的人都知道,唐老师也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傲骨,但在这次对于文稿的修改和审阅时,他广泛征求诸多同仁的意见,表现出唐老师治学的严谨和对知识的敬畏。特别是他在把文稿发给我、并要我这个终生奉之为师的学生修改和审阅时,诚惶诚恐的我更是受宠若惊,而可敬可亲的唐老师,在我的心底更加伟岸起来!

(蒋双捌于二零一七年五月二日)

作者:蒋双捌编辑:李春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