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这趟差突如其来,接到消息时,正在山西晋城出差,只知道是回家乡,但是去哪儿并不知道,很神秘的感觉。后来,联系人周老师发来一篇相关文章,顺手将链接转给了邵阳的高中同学,就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朋友圈——
世界如此大,又如此小。
我认识的,你也认识,她也认识。
你见过的,我没见过,她也没有。
4月29日,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一行三人从北京前往邵阳北,路上遇到了很少遇到的高铁晚点,说是线路故障正在抢修,延误了一个多小时。
到达传说中的邵阳北站时,夕阳正要落山,在此下车的人并不多,这个高铁站因为距离娄底更近,却又背上了邵阳高铁之名,曾经被无数的邵阳人民愤慨过。总之有点冷清,因其冷静反显得美,群山环抱,绿意盎然,连广场上奔跑的黄狗尾巴都翘得特别有力。
比预计的时间虽然只晚了一个多小时,但是整个行程变得格外紧凑,吃饭的时候,散落在朋友圈里的朋友的朋友开始相认,半夜还开了个高效的座谈会。会上,得知连当地领导都不甚了解此行我们要去看的景点,心里才平静一些,路上一直觉得作为邵阳人,却对周老师笔下的家乡如此陌生。
4月30日,家乡人带我们从酒店出发,大约半个小时,到了新邵新田铺镇,吃三鲜面。这家店只做三鲜粉面,大碗10元,小碗8元。端上来的时候我有点楞,这和我记忆里从小吃到大的红油发光的邵阳粉面完全不同,极其清淡,里面铺着厚厚一层瘦肉丝,埋着三只金黄鲜嫩的蛋饺以及切得薄薄的蘑菇片,再有几片生菜叶,即使浇上附赠的萝卜条辣椒油,也并不辣,但是鲜味很足。家乡人介绍,这是现炒的码,新邵县目前的现炒码粉面店都是因为这家店兴起的,以前县城的粉面店都是五六元,敢卖到10元也是这家店带起来的。
路上,周老师坚持要带我们走另外一条稍微远点的路,说那里有一个看十重大界山全景的好地方。不太好走的乡道,再过了一个废弃的煤矿,踩在一片碎石上,趔趄着就看到了周老师所说的十重大界山。当天的天气特别好,山脉一览无余——十重大界山脉之下有高凤山、犀牛寨、郭公岩石、板山、红岩寨等尽是我没听过的山峰,此刻山脉重重蜿蜒,群峰朝拱,村庄静静地窝在群山之中。
周老师大手一挥,说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我脑袋一嗡,顿时已经脑补出满山满谷的红,翻山越岭的香,想得太入迷,没留神啪叽就扑在了一片碎石和石灰上。我发誓,当时真的没有看手机,以为摔不了,挣扎了两下还是扑在了石灰里。摔倒后,周老师不失时机地对拉我起来的邵阳日报总编辑介绍:这是某某报的某某。
没有时间计较,爬起来先看手机屏幕没碎,然后拍身上,一身石灰很顽固地拍不掉,就这样一身白地爬上了车,上了车先讨来纸巾细细擦干净了手机。然后看看身上,心里想,还好到家了。
正在恍神,那座传说中要爬五六个小时才能看到高山杜鹃的十重大界山到了。下车第一时间找水擦衣服,文化站的唐站长招呼我去找当地居民要毛巾。家乡的一位阿姨看着像从灰里爬出来的我嘎嘎直乐,我们讨要干毛巾,她递来一条崭新的湿毛巾,我不太客气地拿过来就擦,没想擦太干净也擦不太干净,想说晚上回家就能洗了,唐站长却很认真地乘我洗手时用湿毛巾继续抽我的衣服下摆。
大致擦干净后,周老师再次不失时机递上一篮子野生樱桃,甚合我心意。坐在车上吃起来,也就忽视了车子正载着我们狂奔在没有修好的碎石路上,一路向上。下车后,回头看看,嗨,这车都是怎么爬上来的。哪里有路??据说再一路往上两三个小时,就能看到十重大界山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
我,看不到。这,是我自己选的。
考虑到我爬山无力,家乡人为我设计的路线是去大坻村看民间流传的郭公三郎、莲塘村观看刘铁松梅山师公巫术表演庆娘娘、迎光村的周方故居和养蛙基地、黄岩村的斋公坳和罗星亭。因为自己贪恋十重大界山的名头以及周老师无休止对于漫山遍野高山杜鹃的描述,强烈申请至少让我看一眼十重大界山,才稍微改动了下行程,让我随心所欲逛十重大界山。
4月30日,我看到了我所不知道的家乡,我甚至敢肯定这是大多数邵阳人所不知道的家乡——
十重大界在新邵县西部边陲的迎光乡之北,海拔超千米,有一大片鲜为人知的杜鹃花海。我们是从迎光乡的大坻村开始登山,此山应该是十重大界的高凤山,坡陡路滑。看惯了开发得极其完备的景区的我,对于这充满野趣的大山倒是觉得处处新鲜,鸟叫声此起彼伏,四面八方有如立体声环绕,虽然同行的人不算少,但似乎能够听到破竹劈开天际的声音,路上到处是箭一般直指蓝天的竹子,带着还未来得及脱掉的笋衣。
转了几个弯道后,我和大部队一起到了高凤山庵堂,听说这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庵堂,在当地民间很有名气,庵堂背后高耸着巨大的九龙壁,还随意地摆放着一块据说清朝年间的石碑。如果没人介绍,我断然看不出这是一座小有名气的庵堂,像极了平常人家的住户。
至此,两路人马决定兵分两路。周老师一骑绝尘,头也不回地跟着柴刀开路的家乡人上山找寻杜鹃花海,我犹犹豫豫地探头张望了片刻,最终还是放弃了,有自知之明,实在也不想拖累这意气风发雄纠纠气昂昂的队伍。
没有了爬山的任务感,我们一行人东走走西游游,倒也轻松自在。山里松针厚厚地铺在路上,到处都是松果,漫山遍野的香,满山满谷的鸟叫。虽然没有上山,偶尔也能看到不少杜鹃花,远远地也能看到成片的红色杜鹃。当地的一个女生为我翻山越岭地折了好几枝杜鹃来,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回邵东老家时为我折花被蜜蜂蜇伤的童年玩伴。
时光在这一刻仿佛慢慢回溯,即使时间不会停滞,但是家乡可以带你回到少年的青春时光,童年的无忧岁月。十重大界这绵延无尽的山里尽是宝贝,住在附近的乡亲可以在这里索取一切,大山无言有大爱,从古老到现在,你要什么都给你,你要的一枝花一根竹笋一颗野果,又算什么呢?
我因为没有爬上山,只能靠想像以及周老师的文图,听说十重大界的高山杜鹃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到1200米的山脊,尤其是海拔1200米的三县界碑处更是杜鹃花的王国,其中尤以新邵和隆回的界山山脊、郭公岩、犀牛寨上的杜鹃花最为密集。如果没有看到周老师的杜鹃花海,我还很有底气地劝大家周末来十重大界,不爬山也很美哦,看到图以后,我只能满怀遗憾地建议各位,如果要来,请一定爬上去,慢慢爬也要爬上去看这个季节属于我们家乡的最美的杜鹃花海。
有失必有得。
正是因为没有看到杜鹃花海,我反而有时间去看另一处景致——斋公坳施茶田亭。这座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的古茶亭坐落在黄岩村一组的后山之巅,双石拱,石碑上有清楚的修建记载。两边有麻石板路与茶亭相连,有“上通云贵,下通两广”之说的盐茶古道,茶亭下方还有两条抗日战壕遗址,各长千余米,与抗日主阵地峰岭村牛栏斋隔河相望,互成犄角之势。
现在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已经很少有人再走这条路。即便如此,草深林密中依稀有小路蜿蜒往前,因其植被异常丰盛,走起来倒也是别致得很。家乡人告诉我,我们脚下走的就是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有一部分被掩埋在泥土里,只要刨开就是完好的古石板。林则徐的日记里也曾经记载过,当年去看望魏源时就是走的这条路。
也就走半个小时左右,就能看到古茶亭了,双石拱形成了洞中看洞的景色,看残存的两道石拱,以及地上的几个石槽,有点像当年的古驿站,石槽上插上竹竿,再撑一顶帘子就成了可休息可喝茶的地方。
岁月在这里凝固成深深浅浅的绿,除了我们一行人的声音,剩下就只有不知名的鸟啼声,以及清风徐来卷起的历史的低吼。绿意葱葱,人迹罕至的密林间仍能看到弯曲道路的形状,望住着这小径,一直走就能走回到历史的深处。
除此以外,迎光乡还有提出过“三化,四自,五子”教育口号的中国平民教育家周方的故居,以及傩文化等民俗。“五一”三天小长假,一天在路上,一天仍然在路上,还有一天依然在回京的路上。此行带给我的感触颇多,既有感动也有迷惑,感动的是迎光乡人自发的热情,迷惑的是为什么这样的美景会藏在深山久未识,甚至需要一位从家乡走出去又从北京走回来的人的带路。
我迟迟不敢相信,这人文历史红色绿色等各种旅游资源属性齐聚的地方,自己作为一个邵阳人,居然从未听闻过,而和我一样没有听闻过的并不在少数,都是邵阳人,各个行业的都有,有媒体的,有政府的,甚至连部分当地的乡镇领导都没见过没到过。
要做旅游,要发展,仅靠激情,我不知道到底能走多远。媒体的宣传报道跟上去了,蜂涌而至的人多了,但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如果跟不上,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先不说周边的游客,仅仅是邵阳市的市民和游客带来的破坏,短时间也难以消化。另外,山路崎岖,完全靠当地人砍出一条路来,安全因素也不能不考量。
虽然我很喜欢周老师一直坚持所说的一句话:“走嘛,只要上路了,说不定,梦想就会实现。”但是我也想对所有的家乡人说:“爱,请深爱。”
作者系 中国旅游报记者 邓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