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吕叶文)她们俩都是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已年逾四十。尤其相同的,就是她们都有一颗“点燃自我,奉献社会”的大爱之心。
“我敬佩我这两位本家大姐。本来,我们特教这个行业就已经够辛苦的了,可她们还年复一年一直坚持业余做义工,坚持用自己的善和真,去帮助身边更多的人,人们都称她们为‘爱心二罗’。虽然我参加工作不久,但我也想让我的生命像她们那样闪耀别样光彩。今后,我也要努力去做义工,争取和她俩一起成为我们学校的‘爱心三罗’。”4月11日,今年24岁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罗晓说。
罗偲妹:业余“负担”是份快乐
“其实,认真做一行就会爱一行,不论是义工还是我现在的工作。”主教自闭症儿童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罗偲妹说,“当初刚开始做义工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这么多。是听说市里有个义务传统文化的课程,就机缘巧合地去当义教,但做着做着,就发现帮助别人真的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就越做越喜欢了。”
罗偲妹1990年从原长沙湘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现已任教27年。出于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她经常自费去各地学习。也正是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2015年她加入邵阳市宜兴慈善机构,而这一做就是两年多时间。在这期间,不论刮风下雨,罗偲妹每个周末都会坚持去做义教。她主要负责的是教孩子和家长们传统文化课,她希望家长们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爱和陪伴。
虽然义教是罗偲妹工作之余的“负担”,但这个“负担”却让她快乐。尽管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来去的车费以及给小朋友买礼物的钱都要自己倒贴,但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希望能将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罗偲妹说,她每次去做义工的时候,都会尽量带一名自闭症孩子过去,不仅仅是为了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自闭症孩子,更主要的是经常与外界接触,对这些孩子的治疗有帮助。
“我今年46岁,按照我们特教岗位的规定,接近退休了。但是,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只恨时间不够,根本感觉不到辛苦。”罗偲妹说。
罗琼波:爱心永远没有边界
“真正的爱心是没有边界的,只要能帮助到别人就能感到快乐和满足。”今年40岁的罗琼波也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主要负责听力和语言障碍学生的教学和生活。2011年,她就在邵阳的慈善机构做义工了,但是近两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的缘故,她上班之余大多是去珠海与丈夫和孩子团聚。但在顾念亲人的同时,罗琼波并没有忘记做义工,并将爱心带出了家乡邵阳。她认为,一个人只要有爱心,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将爱传递。
“每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只要能尽其所能,就会给更多人带来温暖。”罗琼波说,“在邵阳做义工时,我们主要是定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陪他们说话,或者是去给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送物资。现在在珠海,我们主要是负责车站的一些指引、答疑工作,或者给一些环卫工人、农民工分粥食。其实,这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于那些被帮助的人来说,却能将温暖一直留在心里。”
因为特殊教育本来就是一种需要爱心的职业,所以她将做义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在罗琼波的记忆里,她刚接触手语的时候十分不适应,但她不愿意放弃,在跟不上的时候,就偷偷地看书练习。参加工作以后,为了能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罗琼波常常是白天上课,晚上边查字典边学习新的手语。其实,好几年前,罗琼波是有机会调动到普通小学去工作的,但她毅然拒绝了。
如今,在两位罗老师的带动下,市特殊教育学校从事义工的教师已经占了一半以上,包括参加工作没多久的罗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