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丁才识 蒋双捌 阳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们前往潘家村拜访了陈明老师之后最大的感想,因为陈老师就是那个致力于落实“授人以渔”的人。
认识陈明老师是在对江学校初三班的作文指导课上,但是只知道他是新宁一中的语文老师,拜访了之后才知道他是新宁县扶贫队的副队长,也是驻一渡水镇潘家村的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正在致力于潘家村的脱贫致富工作。
到达潘家村之前要经过严塘村,严塘村的道路两旁是较大棵的树木,看起来已经是“卉木萋萋”了。在进入潘家村后发现道路两旁除了一些大型乔木外还种着小树苗,间距大约两米。
不久到了陈常国书记家中,落座后,便和陈明老师攀谈起来。
在学校,陈老师是个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陈老师总是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他在学校主抓卫生工作的时候,会随时拾起地上的垃圾,打捞池塘的落叶等,以此来影响和陶冶学生的行为习惯。陈老师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当问起他是如何从教师角色转变为扶贫干部时,他直言,刚开始的时候真有点不习惯,第一是他热爱教师工作,所以在村里扶贫的同时也没忘记自己是一位老师,在陈明老师的努力联络后,对江学校成为一中的帮扶学校。他有空也还来对江学校给初三毕业班上上课。我听过他的课,上课很生动,学生很喜欢他。第二是和村民沟通远比教育学生困难得多,但他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鞭策着自己,尽快转变角色,力求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陈老师从2016年5月开始下乡,到潘家村进行帮扶工作。他刚到潘家村时,一老人说:“你是新宁一中的老师?那你来做什么,一没钱二没权的。”这说明了百姓因为缺少对国家政策的认识,甚至是盲点,遑论有着长远的眼光了。从这点,也说明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陈老师在取得陈常国书记和村干部的支持后,深入百姓家中进行沟通考察,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力鼓励村民种植槐米,以此作为突破点,为村民指明一条脱贫致富之路。陈明老师和村干部多次往返东安、广西采购槐米苗木,再分发给村民种植,去年已经成功种植了三百多亩槐米,今年潘家村又新种了五百多亩槐米树。一亩约80棵槐米树,大概三年以后每棵树的平均价值50元,经济利益十分可观。
先前我们路过的公路边的小树苗也是新种植的槐米树。这个时候去看,槐米树还是光秃秃的枝桠,但是到了六七月份,整个潘家村就是枝桠翠绿槐花飘香的景象了,那时节的十里槐香,又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了,更让我们展望到潘家村的美好未来!
这种因地制宜引领村民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帮扶办法,正是符合陈明老师“农民要真正富起来,应该让他们自己具备造血功能,而不能完全靠别人输血。”的扶贫理念的。
近一年来,陈老师坚持每月在村里住宿二十天以上,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家庭……陈常国书记说:“如果每个扶贫干部都像陈明老师这样工作到位,扶贫工作是很快就能见效的,村民是可以尽快脱贫致富的。陈老师把潘家当成了自己的家,我们也把他当成了潘家人!”
这时我又回想起在陈常国书记家中交谈时,那条大黑狗对陈明老师表现出的格外亲昵,一直围着他转,把陈老师当成了自己的主人一样,他的确是快变成潘家人了。面对陈常国书记的夸奖,陈明老师谦虚地表示,这只是自己的本分工作。我很赞同他们二人的话,如果每个扶贫干部都能像陈老师一样,尽职尽责于自己的工作,深入民众,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中国农村何愁不能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