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与数学同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数学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我们分别观摩了黄爱华、罗鸣亮、刘延革、蔡宏圣、顾志能、贲友林六位教师的课,并聆听了他们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讲座。名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专家的风采,让我大开眼界,感悟颇多。

一、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给你一个奇迹

学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如何提高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黄爱华老师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他让学生提问,看到课题你想要知道什么?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求知。在新授过程中,黄老师并没有按部就班的教授讲解,而是以连环画的形式让学生去观察异同,层层深入的去研究方程的特点,尤其是让学生上台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他们眼中的方程”。孩子们讲的清楚明了且充满童趣。着实让听者耳目一新,不禁为黄老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数学素养拍手叫好。而蔡宏圣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与黄老师的课属同课异构。蔡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引导,由学生先列式再直接抛出“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让学生去探究方程的两要素,再得出方程的概念。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知识,探索真理。在学习中体会曲折的求知经历。

二、数学课,我们到底教什么?

其实大多数人恨得不是数学,而是老师教那门叫做数学的学科。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关键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到底教给学生什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一味想着完成教学任务,想着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少了数学本身的一份美感,在课堂上常常缺乏对学生的思维教学,即使有,也是较为肤浅的。而在贲友林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中,贲老师并不是一味传授,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探究年月日的来源,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知道了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月球公转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他查阅了很多典籍,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二月是特殊的月份。三年级的小朋友积极踊跃,不断去思考,去猜想,去验证,故事听得如痴如醉。学生的数学思维,探究能力以及知识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如果每堂数学课都能如贲老师一般交给学生数学中蕴含的故事,真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这样的数学课谁不喜欢!

三、你是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吗?

这次震撼最大的就是罗鸣亮老师执教的《你知道吗?2、3、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这一知识,不管我学,所教或所知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直接告诉自己的学生2、3、5的倍数特征就是这样的,但从未探究过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而3的倍数却要看各个位。罗老师一改以往的幽默诙谐,以最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学了数学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他的课堂时,他一直在和学生讲道理,带领学生讲道理,让学生自己讲道理。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接收器”,他们像小小探险家般自觉主动的去探究2、3、5的倍数特征。罗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引导学生回溯知识的本源,究其根本,洞察数学知识的萌芽点、连接点和生长点。要立足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把握知识的本质。

两天的培训让我明白,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当播撒火种、激活思维的角色。只有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健全发展。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我会将专家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结合孩子们的学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不断进行探索。

(作者:李月红)

作者:李月红编辑:李春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