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那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学的乐”“学的成功”,获得学习的“快感”,从而把“求知的欲望”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中深藏的智力因素进行挖掘,同时,掌控好时机,带领学生在你创建好的学习情境中,尽情发挥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下面,我就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具体分析。

一、选择有趣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有趣资源,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对老师有一种依赖,特别是语文,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的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图文并茂,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那么,在教学中,面对教材,首先需要学生认真、有声的去读,这样无声的文字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变为具体可感的语言,而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体会到文字语言对他情感的一个“左控”,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情感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学生重视阅读之后,文章的讲解将变得通俗,学生就可以更好的体会到阅读的实用性。因此,学生方可从课堂走入现实生活,我们老师也就可以做到“教书”和“育人”合二为一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巴东三峡》时,幻灯片显示把耳熟能详的古诗《早发白帝城》与游记散文《巴东三峡》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书本上有趣的资源,引起学生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2.利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什么?那是一种关于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发生在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时。初中生正处于对外界的认知时期,对绝大部分事物都持有新鲜感与新奇感,一旦对某类事物产生好奇心,探究和课堂学习的效率会事半功倍。可见旺盛的好奇心是激发求知欲的重要前提,更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驱动力。比如,我在教学《美猴王》时,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利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读《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并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这样师生携手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3.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需要兴趣,整个“大”兴趣如何建立?那么,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们了解被学生们所喜欢的“小”奖励品。从而做到以“小”博“大”。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创造一些竞赛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比如小组同学来“开火车”,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男女同学分组比赛;四人小组比赛等等。获胜的小组就可以加分,基本上每节课都来评比,分数最高的组每人得一分并在黑板左上角画国旗一面,全组同学都很开心,因为这是老师对他们的一种奖励,是一种荣誉,是一种激励。于是,大家听课更认真了,回答问题也更积极了,学生在整个语文课堂中都会兴趣盎然,充满快乐,从而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使语文课堂学习达到了最佳效果。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首先,新课第一步时,利用“问题”情境,让好奇心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真正得到体现和实现,那就必须让学生的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变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实现基本的学习后,学生必须积极主动的去进行深层次知识的挖掘,在这样一个参与过程中,让“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四个过程得到实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见疑生趣,从而产生去揭开谜团的欲望与兴趣?那就需要教师在导入时就提出既能勾起学生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新课第一步时,就需要利用“问题”情境,让好奇心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必要的。比如,我在教学《美猴王》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里面的人物谁最调皮?谁最贪吃?”学生们一听,马上讨论起孙悟空和猪八戒来,然后我顺势出示主题图,引入课题。情境教学,有疑有思,有趣味,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新知探究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现在新课标提倡的“新课堂”,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不再是“灌输式、“填鸭式”,那么,课堂也不该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应该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应该成为其中的主人,应该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掌握知识。语文教学活动重视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提出的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课堂上,我让学生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一组,互相讨论,或者互相检查所做的练习。我发现,有些学生自己做错了并不知道,但别人做错的他却一眼就能看出,这样对他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处,能互相促进。学生通过小组互相交流和探讨,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合作学习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推动力。在合作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并且,这还打破了教师“专一教学”的乏味性,学生一起成长,对教学活动投入更多,可极大地解决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缺乏问题。

3.在课后巩固练习中改革作业的批改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也很重视自己的作业。如果每天的作业全做对了,他们会很开心;如果每次都错了很多,他们会慢慢地失去学习的兴趣。我每次布置作业时,以基础题为主,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批改作业时,我会尽量少打叉,错了的单独找他面批。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本上基本上是打钩的,同学们领到自己的作业本时都很高兴,对语文学习也更感兴趣了。对于优等生,我鼓励他们多做课外作业,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我还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学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后,我让学生们写演讲稿;教《苏州园林》后,我让学生绘制苏州园林美景图。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能让每个学生感悟到语文中的奥秘,缩短了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优美、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洒满心田。课堂上,怎么让学生精神饱满,远离疲乏?靠老师的权威,靠严厉的批评,都无济于事。只有用宽容的胸怀、智慧的头脑、诙谐的方式、优美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有些学生爱写错别字且不以为然,对此,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明朝科举考试,一考生不学无术却想金榜题名,于是在考卷上写上“我是魏九千岁之亲戚”。可他是白字大王,一下子把“戚”写成了“妻”。刚正不阿的阅卷官员又气恼又好笑,提笔在考卷上写了一句“那我更不敢娶(取)你!”阅卷官员故意把考生的错误沿袭下去,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妙哉!自此之后学生很少写错别字。在教学中,我还恰到好处地使用英语教学。比如让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作出判断时,我会用英语提问:“Yes or No?”;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时,我会说:“You are very good!”;在提醒学生坐端正时,我会说“Are you ready?”。实践证明,用不同的语言教学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新型教学工具的运用,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心理学家都如此说过:“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动力技能的重要动力。”而我校在评为“合格制学校”后,每班都有了多媒体。那么,利用多媒体来组建教学课件,更是吸引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比如,我在导入朱自清《春》一文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幅事先制作好的春天的画面: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河里的冰也融化了,柳树吐出了丝丝新绿,桃花、梨花开了,燕子正在忙着搭窝,远处地里的农民正在忙着春耕。我问学生:“通过观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春天。”我接着问:“春天美不美呀!”学生们齐声说:“美。”我继续说:“朱自清老先生笔下的春天更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朱老先生的春天里去走一走,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这时,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都高兴的说:“好!”这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展示风景图片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开口表达语言的热情,而且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学生满怀情趣,进入到新的学习体验之中。比如,在学生做练习时,我播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在音乐声中,学生们写得特别认真。通过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模——“一支粉笔一张嘴”,效果要好得多。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更大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一生的追求。兴趣能变为营养品和发动机,它能激发学生大脑,让学生们更好的发现新知识,探索创造新知识。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建立了起来,那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热爱着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中,也不断地在总结和寻找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教学兴趣的方法。(陈靖民)


作者:陈靖民编辑:罗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