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农村。每逢春来,柳芽初绿,呱呱的蛙声便起,生机勃发,意趣盎然。特别是清风明月之夜,行走田间,或独坐庭院,或静卧床头,听四野蛙声,更有一种诗的韵致。
唐代诗人贾岛的《郊居即事》中“雨后逢行鹭,更深听远蛙”、贾弇的《状江南孟夏》中“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蛙的情趣。宋代多有诗人咏蛙,如杨时的“鳞鳞池面水初生,萍底青蛙自在鸣。谁使幽庭当鼔吹,雨余时听作新声”;叶茵的“一片飞花落酒缸,风光渐觉远书窗。草深两部青蛙闹,芹湿重檐紫燕双”;黄庭坚的“落日临池见蝌蚪,必知清夜有鸣蛙”;陆游的“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曹豳的“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贺铸的“有时白鹭窥鱼下,竟日青蛙伴我吟”;方岳的“池塘水满蛙成市,门巷春深燕作家”;吴涛的“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还有明代诗人高启的“最是黄梅时节近,两余归路有鸣蛙”等等,都抒发了春来春去,作者听到蛙鸣的心情和感受。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热情抒发了农事丰收之乐;而清代女诗人倪瑞璇的“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蛙声不属官”,则托物寓意,为劳苦民众倾诉不平。
相传清代郑正鹄,身材短小,其貌不扬,初去上任天水县令时,当地劣绅有意嘲弄,给他送去一幅《青蛙图》,暗喻其形似青蛙。他当然心领神会,并欣然命笔题诗:“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明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予以“回敬”。
在赏读品味咏蛙诗句中,我最喜欢的还有那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配画。清代诗人查慎行在《次君实溪边步月韵》一诗中有句“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据说20世纪50年代,在作家老舍的要求下,画家齐白石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深思熟虑、奇思妙想,作了一幅画。画面是:在远山的衬映下,山涧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的一泓急流里,有六只蝌蚪揺曳着尾巴欢快地游动着。虽未画有青蛙,但观众可以由蝌蚪想到青蛙、由青蛙想到蛙声。如此凭借富有含蓄的意境,把诗意完整又恰切地表达了出来。这样无声胜有声,引发联想,让人们从视觉中感受到听觉,“听”到了远处走失幼儿的蛙妈妈的呼叫声,“听”到了近处急流涌动的唱和声。(欧阳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