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人性的光环 完美的诠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6年12月20日,圣诞节前夕,全球首部关爱艾滋病儿童电影在邵阳学院举行首映式。这是该电影首次进入大学校园公映,大学生们观看后,反响强烈,引起了广泛共鸣。本人有幸观看了这场首映,被剧中的所表达出来的大爱所感染,几度流泪,不能自抑。

滴血的杜鹃 爱心接力

剧中的杜鹃,是一个从边远贫困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杜鹃的父亲杜老倌,放了一辈子电影,还要在外面忙着打短工挣钱为她筹学费,那一句“这是我的私房钱,给娟儿交学费”从他口中出来时,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一下就勾起了自己当年求学的回忆,再现了父母当年送我上学的情景,父亲是一座大山,在孩子的心里永远是那么坚强。

在艾滋病儿童学校,不明白事情真相的浩宇老师为了让杜鹃离开。那一天,杜鹃和往常一样来上课,浩宇要求同学们举手表决杜鹃老师去留问题,尽管他和学生事先埋下伏笔,但学生全部低下了头,小不点想举手,却被小鹏按下的镜头,是那么抢眼。当杜鹃掩面走出教室,这些艾滋病儿童默默地跟出来,杜鹃回过头抱住小不点时,“老师不走了。”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这是心灵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真情的流露,不需要任何掩饰。

杜鹃被怀疑感染艾滋病89天的夜晚,浩宇出事了。当晚他冒着倾盆大雨,不顾重病在身去寻找高文。雨一直在下,看到被抬回来的浩宇,杜鹃冲进雨里,她再也抑制不住,失声痛哭,观众感同身受。经检查,杜鹃没有染上艾滋病,她毅然回到了艾滋病儿童学校,接过浩宇老师的爱心接力棒,继续坚守在照顾、教育艾滋病儿童的岗位上。

懂事的孩子 震撼心灵

在这部电影里面众多的孩子,有三个非常有个性:小不点、小鹏、高文。据编剧邓星光介绍,这三个孩子的故事和杜鹃都是真人真事。我旁边的观众王女士边看边流泪,自言自语说:“这么听话的孩子,为什么会患上艾滋病呢?多可怜啊。”

五岁的小不点,第一次看到杜鹃时,就说了意味深长的话:“姐姐,你可以不走吗?”让初来乍到的杜鹃一时不知怎么回答。长期思念母亲的小不点,在杜鹃答应可以摸自己时,竟然地摸了一下她的乳房,抛下了一句“我妈妈也有”,好久才让观众释怀。在五岁生日party上,小不点唱的《祝我生日快乐》,唱出了对生命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个影院一片抽泣。是啊,试问有几个人会在生日里,那么动情地唱着《祝我生日快乐》,唱得我心都快掉下来了,真的好痛。为了能够早点看到妈妈,小不点带上小鹏的红领巾,她对浩宇老师说:“我带上红领巾就长大了,妈妈就会来看我了。”这是一个多么渴望母爱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她,只有深深的祝福。

小鹏,一个个性倔强的孩子。父母患艾滋病身亡,他守在父亲身边一天一夜,他和他家的大狗大黄,感情非常深,日日夜夜要在一起,谁都不能够动它,视为生命。当疾控中心的叔叔阿姨来给他们检查时,他说什么也不配合。“他们都是骗子,检查我爸爸妈妈时,他们也说没事,可是爸爸妈妈还是死了。”撕心裂肺的呼喊,生生地撕裂了观众的心,我清楚看到,观众席里一片哭声。欣慰的是,浩宇老师对他说:“小鹏,你是不是军人。”小鹏听到这句话之后,立刻有了转变,也配合了疾控中心医护人员的工作。

高文是个性非常鲜明的大男孩,因为母亲患艾滋病去世,所以他的全家福不让同学们看,这是他的底线。但是他能够知错就改,知道和同学们要和睦,不可以打架斗殴。为了去看保外就医、患艾滋病的父亲,他不顾狂风暴雨。当浩宇为寻找他而牺牲后,他长大了成熟了。吃饭时,他告诉同学们:“浩宇老师上战场了,我们不等他了,吃饭。”是啊,浩宇曾经是一名军人,上战场是军人义无反顾的事情。他们没有把那个字挂在嘴边,而是用另外一直唯美的方式表达出来。

纵观整个影片,故事很简单,人物也不多,但是让观众的心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人性之美,淋漓尽致。大爱无声,灵魂共鸣。“上战场”这三个字,让我们对军人有多了一份理解。很多观众看后表示:“几十年没有在影院在电影了,看来这场电影,就仿佛当年看《妈妈在爱我一次》一样,再一次震撼了我的灵魂。我们一定要让亲朋好友来观看这不不可多得的浩电影,让大家多多关注艾滋病儿童。”(刘安平)

作者:刘安平编辑:李春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