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说一个人英俊潇洒、漂亮智慧,男的多用“形貌昳丽”,女的则多用“绝代佳人”,这些词语美则美矣,但总给人一种模糊、宽泛的印象。后来,男的因为是“丈夫”,要算得上美,至少要在高度上划出“底线”;而女的则在“三围”上定出了具体“指标”。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不好把握一个“度”。现在好了,有人发明了“颜值”这个词。一个人究竟体貌何如,可以用分值来细细衡量,可操作性比以前强多了。
一个人的颜值高低是否决定他的事业成败以至攸关性命,谁也下不了这个结论。但一些历史事实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传说中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西施浣纱时因其美而使鱼沉水底,昭君出塞时因其美而使大雁落荒,貂蝉拜月时因其美而使明月躲进云层,杨玉环观花时因其太美而使众花收瓣低头。但她们的生命结局却没有一个是完美的:西施、貂蝉是被人当做了美人计的诱饵;王昭君远嫁匈奴,做了父子两代单于的妻子;至于杨玉环,那就更惨了,她被作为保驾靖难的筹码,绞杀在马嵬坡上。
女的如此,男的也好不到哪里去。讲到帅哥,国人必然脱口而出:“才如子建,貌比潘安。”潘安是中华第一美男子,但他也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性浮躁,趋于世利,谄事佞臣”终被“夷三族”。
相反,倒是有些颜值不高的竟然还成就了一番事业。远古时代的嫫母,其形象“形同夜叉”,的确不敢恭维,但她被黄帝娶为妻子,致力于“施德教化,养蚕缫丝”,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战国时期齐国有个钟离春,长得“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皮肤烤漆”,但她志存高远,被齐宣王娶为王后后,协助齐宣王把一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一双大脚,皮肤黝黑,但她识大体,讲大局,协助朱元璋治理国家,有时朱元璋都怕她三分。
至于说男人,颜值低得扫地的就太多了。最著名的要数晋代的左思,有一次,他作为一个国家官员在大街上“体察民情”,一群老妪看到他那“奇丑”面目,胃酸突然泛上咽喉,禁不住一起向他吐唾沫,左思只好狼狈回到官邸。但是,他的情商足以办好国家大事,他的智商超越了一个时代,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语言遒劲,高出于当时其他诗人。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一个人的颜值高低会和他的成就成反比?这可不好说。但是,有一家外国科学期刊对颜值和成就的关系有过一些讨论。他们认为,颜值只不过是一个大众的生物符号,但在颜值高的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付出不多甚至不要付出,就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在这种认可的背后却是自身意志的颓废,学业的荒废。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意识到,在一个国人看脸时代,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就不可能和颜值高的人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因此,在加倍努力的过程中,他们会在知识积累、人际交往、组织才能、领导智慧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开发和锻炼,因此,往往会出现颜值不高的人却有过人之处的情况。也就有了“人丑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之说。
从生物角度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不错的,但从社会角度看,这个“美”还应该加上道德的内涵。换言之,看一个人的颜值高不高,脸蛋的漂亮与否是次要的,主流的东西恐怕还是要看他的道德情怀和对社会的贡献。(易祥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