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四姊妹的命运的确“原应叹息”,值得叹息的缘由,是各有各的不同。
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母亲是早就死了的。她当然也有奶妈,但奶妈哪能当得上亲生母亲?稍大,虽然“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第二回),也应受到贾母的怜爱,但终究缺失了母爱的温暖。惜春还是缺失了父爱的,她的父亲贾敬为了长生不老,离家在道观里修道炼丹,哪里顾得上她?一个母爱、父爱都缺失的人,性格异于常人,是必然的。这种人的性格,占主导性的往往是孤僻。她又是四姊妹中最小的,大家庭里有什么活动,只能跟随,也很难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这种人往往善于思考,而且思考得更专注和深入。
惜春会思考些什么呢?
“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福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这些情况,惜春当然也看到了,感受到了,既如此,她即使“身未长足,形容尚小”(第三回),也会考虑自己的将来。虽然不能说她就考虑好出家当尼姑了,但应该说朦胧中有这种意向。周瑞家的到王夫人这里来,受薛姨妈之命,把“宫里头作的新鲜花样堆纱花十二支”送去“给他们姊妹们戴去”,“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馒头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起玩耍呢,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子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第七回)如果没有这种意向,是不会说这种玩笑话的。
随着看到的事情的增多,对世事的感受加深,她的思考也会加深。
惜春也参与了元春归省的活动。元春“来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贾妃又隔帘对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第十八回)大姐“富贵已极”,所得是这样“无意趣”,世俗社会又有什么意趣?——惜春定然会这样想。
觉得世俗社会没什么意趣,加上性子的孤僻,世俗社会的活动也就懒于参加。经探春提议,园子里的姊妹姑嫂加上贾宝玉结海棠诗社,和迎春一样懒于诗词的惜春只是做排第二的副社长,誊录监场而已,并不要作诗。(第三十七回)惜春懒于诗词,不同于迎春是大脑里没有“文艺细胞”,她会画画,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都是需要“文艺细胞”的。在大观园里,作诗大都是奉命,是唱和,可以说是集体活动,而惜春不喜欢集体活动;相对而言,作画的个体性就强一些,所以惜春选择作画。不久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荣国府,刘姥姥说这园子比画上的还强十倍,如果有人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她带了回去,给乡邻见见,死了也值得。贾母便要惜春画。惜春就领命画画,就找借口不参加诗社,要告假一年。李纨和林黛玉她们认为是不需要一年的,惜春为的就是逃脱诗社的活动。(第四十回)
惜春性格和思想观念在王熙凤抄检大观园一回里表现得更全面。王熙凤、王善保家的一行人到了蓼风轩惜春那儿抄捡,惜春开始是“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待在她的丫鬟入画的箱子里发现了“违禁品”,就更加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惜春还要王熙凤“别饶他这次方可”,申明“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跪着哭求,尤氏和奶娘也在一边说情,都没能让她冷漠的心回暖一点。惜春不但不要入画,而且还扬言宁国府那边也不去了,因为她“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惜春定下的处世哲学是“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尤氏说她“是个口冷心冷心狠意狠的”人,她自有其理由可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第七十四回)这里,惜春的“廉介孤独僻性”,和她的胆子小、心也冷漠也“狠”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性格既是这样的,又凭着自己对世界的“了悟”,惜春做尼姑的念头应是越来越强了。
然后是,二姐迎春误嫁中山狼,受尽折磨而至死,大姐元春先“染恙”而终薨,三姐探春远嫁海疆;而宁荣两府又遭到太多的变故。惜春肯定会由姐姐们的遭遇、由无常的世事而得出这样的认识:尘世不可恋。其间惜春已和栊翠庵的妙玉玩得很好了。待听说妙玉和自己下了棋回去“中了邪,嘴里乱嚷说强盗来抢他了”,就觉得得妙玉“毕竟尘缘未断”,又感叹:“我生在这种人家不便出家。我若出了家时,那有邪魔缠扰,一念不生,万缘俱寂。”这样一想,她还“蓦与神会,若有所得”,还口占一偈:“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王。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第八十七回)其做尼姑的思想准备已经做好了。
惜春决然做尼姑了,其导火线是又一次和嫂子尤夫人拌嘴。拌嘴后她把头发都铰掉了,然后赶到邢夫人王夫人那里磕了头,要求容她做尼姑,要不就死在眼前。别人劝也无用,说如果不放她出去,只求一两间净屋子给她诵经拜佛。(第一百零七回)王夫人她们拗不过惜春,不同意她怕她寻死,就把她住的房子做了静室,让她戴发修行。(第一百零八回)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时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的一个弱女子的——抗争方式之一种。(黄三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