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穿透国人灵魂的现实力作
根据刘震云原著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以来,以其强烈的写实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受到观众的好评。
小说故事发生在河南延津县,共分上下两部。上部为《出延津记》,讲述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延津,有一个叫吴摩西的中年男人,他在寻找和人私奔妻子时,却意外和养女巧玲走失。在打听到巧玲被拐卖山西之后,义无反顾走出一辈子生活的故乡延津。下部为《回延津记》,故事的主角换成巧玲的儿子牛爱国,他为了寻找和人私奔的妻子,又回到延津。
当然,从这一出一回便可看出刘震云的良苦用心。《圣经》中有《出埃及记》,讲述圣徒摩西在上帝的感召下,带领被奴役的西伯来人逃离埃及,前往迦南地的事迹,他也因此被称为犹太人的民族领袖,在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一句顶一万句》,用《出延津记》和吴摩西之名,则是向《圣经》和摩西靠拢,虽说吴摩西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但他的象征意义不亚于犹太人摩西,他的出走,其意义也和摩西带领西伯来人走出埃及相当。摩西用四十多年的时间,才让西伯来人到达理想之地,而吴摩西和其外孙牛爱国这一出一回之间,也差不多是这么长时间。
当然,《一句顶一万句》的重点不在于祖孙二人跑了媳妇,它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便是人活在这世上,要找一个“能和自己说上话”的人多么艰难。事实上,吴摩西和牛爱国的媳妇不愿意和他们再过下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闷,属于那种“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的类型,跟他们过日子着实无聊。吴摩西和牛爱国不爱说话,那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和人聊不来,哪怕是自己媳妇。所以,他们才对“能和自己说上话的人”那么重视,吴摩西丢了养女像丢了魂一样,原因便是巧玲是唯一能和他说上话的人。牛爱国也是如此,每年他都要去山东乐陵一趟,和自己十年前的战友曾志远相会,俩人坐在无人的荒草坡上聊上几天几夜,然后牛爱国才乐滋滋地回家。
不仅吴摩西和牛爱国,巧玲、卖豆腐的老杨、喊丧的罗长礼、杀猪的老曾、老曹,老曹的好友老韩以及侯宝山杜青海这些人,其实都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人,只不过他们寻找的方式不同。
有用的一句能抵得上没用的一万句,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道出了中国人活着的苦闷,默默无闻地活着,默默无闻地死去,连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都没有,何其落寞,何其悲凉。然而,却如此这般一代又一代。每读一遍《一句顶一万句》,便有一遍的感悟,也有一遍的感伤,那感伤,足以让人为之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