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学作品
还学生一片思维的天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生活中,处处可见二三年级的孩子,吃饭还得家长喂,伸出脚让老师帮忙系鞋带 ,孩子笨手笨脚,可能是父母太“好心”过于代劳一手造成的。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少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越来越没有独立思考和钻研精神,依赖思想越来越严重。 我在想,问题会不会也出在教师身上?                      

10月29、30日,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八届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在活动中,我感受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在课堂上灵动的思维和健康快乐的精神面貌。同时还领略了小数界知名专家的教学风采,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美丽与智慧之旅。两天的观摩学习,思索讨论,让我受益匪浅。

七堂数学课,对我来说,不仅是视觉听觉的教学盛宴,更是大脑与心灵的一场洗礼。长沙新生代名师张磊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分类》,引导学生“抓特征,取名字”,给三角形分类,通过游戏猜一猜信封里的是哪种三角形,进一步理解每种三角形的特征要找出“我有你无”的独有的特点,课中学生惟妙惟肖的扮演三角形的代言人,“我是直角三角形,我有直角,你没有”,对锐角三角形张老师则启发学生思考,漏出一个锐角可以判断是哪个三角形吗?学生在思考,辩论中越辨越清晰。

唐彩斌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拓展练习,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中交流发现的规律,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大。随即追问,如果周长一定,那么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给长方形花园围篱笆的开放性问题去独立探究,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唐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互相质疑,辨析,恍然大悟。

教好玩又有营养的数学是吴正宪老师的特色,她执教的《商不变的规律》,课一开始用“猴王分桃”的故事激趣引入,学生听完后哈哈大笑,笑声过后是思考,猴王为什么笑呢?启发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的特点。接着出示数轴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故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绘声绘色的讲起“买笔”的数学故事,并且发现了蕴藏在图中的四个算式,通过两组算式的观察,学生对“商不变”有些感觉时,吴老师竟然大胆的让学生写出两组这样“有感觉”的算式,学生感叹这样的算式太多太多,写也写不完,吴老师这时让学生静静的思考,这些太多太多的的算式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发现。学生尽管水平各异,在发现规律上体现了三个层次,但是在互相评价,反思,接纳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商不变的规律”这个模型悄然在学生心中建立。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开启了学生的疑问之门,思维之门,探究之门,课一开始组织学生看图,用手势示意对折的折痕,“一切尽在不言中”,动作让学生对“对称轴”多了感觉,多了感悟。之后出示学习材料,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以及有几条对称轴去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在学生的汇报展示中,不失时机的点拨,“为什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而长方形只有两条呢?”引导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具体形象而又准确清晰地认识“完全一样”和“完全重合”之异,紧接其后追问深究“为什么长方形沿对角线折不完全重合,却说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呢?”“对平行四边形他在不停的调整折的方法,想说明什么问题?”贲老师就这样通过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更深入,理解更深刻

最崇拜的是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他的课堂轻松幽默,精巧的设计与他机智诙谐的演绎堪称完美!他执教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在“如何确定遇到故障的船只的位置”这一颇具挑战性的大问题上,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手中的简易平面图和数学工具,想办法表示,刻画,描述船只在图中的具体位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有效调度原有的经验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属于自己的认识路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己感受到,在一个开放的平面空间中,“利用方向和距离是可以确定位置的”,“只有方向或只有距离是没法确定位置的”,从而将一个规定性数学概念转化为一个探索性数学规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确定搜救船3的位置时,张老师问“如果只给出南偏西,能确定船3的位置吗”“如果加上角度呢?”“再加上距离呢?”,由面到线,由线到点三个问题的环环递进,将“方向”和“距离”何以能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内在逻辑线索与原理,得以有效还原。当射线与圆、垂直的两条直线在动态的过程中一次次相遇成点,学生们的眼睛里闪烁着的疑惑,惊叹与豁然开朗。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理念,以生为本的课堂,从来就不是教师专业缺席的地方。

想想我平时上课,就不敢这样放手,担心放手会成为放羊,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也不愿放手,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费时费力,学习效率低。于是乎恰当的予以“告诉”诸如“北偏东”、“南偏西”这样的规则。可是这样教,教师恰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跟“好心”的父母又有什么区别。其实,孩子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从来就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他们的思维也许会受挫,方法也许会遇阻,思考也许会无序,但最终,在“问题—学生—教师”三者多维度的对话中,学生都获得了问题的解决。改变现状从改变观念开始,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大舞台,学生会演绎大精彩!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发展!

(邵东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 赵利)


作者:赵利编辑:张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