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原诗出自宋代诗人柳永的《雨霖铃》。个人非常喜欢柳七的词。他的词多半含蓄内敛,婉约低沉,读来让人不自觉地去感慨和唏嘘。读起这句词,让我也不禁起文学作品中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张恨水笔下的冷清秋。
冷清秋,原是江南人,后搬至北京胡同小院,和母亲、舅舅生活在一起,是家里的唯一的孩子。她外表清冷,温婉可人,才气逼人。从整个人物的性格上来分析,她应该说是具备了当时新旧时代女性的所有特征。一方面,她接受了“五四”运动后的新思潮,读女中,参加诗社,吟诗作词,并且曾表示想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一方面,她性格中有着旧时代女性的腼腆、矜持和内敛,一开始不敢接受欧阳于坚的好和金燕西的爱。具备这两种复杂性格的人,往往是矛盾着的,纠结着的。这在她接受燕西这件事情上可见一斑。一方面觉得燕西确实对她好,爱她;一方面想着自己打小门小户来,如何登堂入室,如何堂堂正正进入总理府,为此忐忑不安。从小说和电视中不难发现,清秋刚嫁入金府的时候,嘴角总是有着幸福的微笑。燕西陪她回娘家探望母亲,欣赏烟花美景;燕西为她抛弃过往纸醉金迷的生活,开始学习自立自强,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对于一个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纨绔子弟,对于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最小的男丁这样一个身份来说,这已实属不易。而从爱情的纯洁度来看,我相信,燕西是爱着清秋的,这种爱是昙花一现的新鲜,是懵懂无知的喜欢,更是生活在高处脱离现实生活的阁楼爱情,但这种爱却是炽烈的,也是义无反顾的,当然也是最经不起时间和现实敲打的。
想起上高中的时候,我周末经常会跑到新华书店看这本原著,那个时候电视也刚热播,而我总会为清秋鸣不平,总会为最后这不好的结局伤心难过好一阵子。而十年后的今时今日,再来回看这部作品,听听燕西的这些自白“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我没有变,是环境改变了我”,再看看他们的家庭背景、身份地位的悬殊,悲剧是注定的,没有任何例外。想想看,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金府这个大后台之上的,靠着它生活无忧,而到最后随着金府的解体,爱情也自然会走向死亡了。
和清秋还有交集的一个男人便是欧阳于坚了。他也是金铨的儿子。不过,却是私生子。她对清秋的好,是内敛的,是沉闷的,他总是在踟蹰不前,犹豫不决,不敢表白。被燕西暴打一顿不说,还因为母亲的缘故,只能做闷葫芦,也因此失去了自己喜欢的人,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清秋的人生悲剧。论家世背景,她和清秋是极匹配的;论诗歌才情,两人也是惺惺惜惺惺,心照不宣。门当户对来形容也是最为贴切了。如果没有遇见金燕西,他们俩也是极有可能结合的。那也就没有这么好看的《金粉世家》了。最后贴上欧阳于坚的一小段诗来祭奠已逝的青春,祭奠清秋的悲剧人生。
你走了
走得很远
我在秋的身后
珍重的拾起一掌半红的枫叶
把它挂在
夕阳斜照的墙上
并排挂着的是
你的小影
微笑
在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