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一中“七连增”背后的奥秘

【时间:2016-10-19 16:03】【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李文生 龚仲宜 刘纪新)一本上线208人,二本以上556人;文科囊括全县前10名,理科全县前10名占7人;600分以上全县31人中,新邵县一中占17人,吴臻同学以677分被清华大学所录取……随着高考喜报传来,新邵县第一中学再创佳绩:新邵一中的二本上线人数从2O1O年的354人增至556人。实现高考“七连增”。今天,记者走进这所县域高中,为您揭开“七连增”背后的奥秘。

  用人文关怀培育“向心力”

  “作为新邵县一中的教师,我感觉特幸福,第一次和同事们集体过生日,有趣又有意义,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新邵县一中的沈忱老师在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的金龙山瀑布过完了他的50岁生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生日不仅仅只有他一个寿星,学校其他17名同事也是这次集体生日派对的主角。

  沈忱所说的“人生幸事”就是新邵县第一中学去年推出的“月缘庆”活动。这是由新邵县一中工会组织,利用节假日为在同一个月生日的教职工举办集体生日派对。“以前老师过生日,学校常规的做法是送一张生日卡,发点慰问金,老师们都不放在心上。”校长李维勇是学校“月缘庆”的倡导者。他告诉记者,现在利用生日聚会的形式,把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岗位的老师聚在一起开展交流活动,一下子把老师们的距离拉近了。“别看这种小小的改变,却能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浓浓的幸福。”

  尊重,是李维勇上任后传递给每一位教师的关键词。

  “俯身在一线,微笑对师生”,每天清晨轮流在教学楼门口,迎接上课师生。这是李维勇对每一位行政干部的要求,也是他从教29年来养成的习惯。

  其实,在新邵县的教育圈,李维勇小有名气。他的名气,来自于新邵县两所学校的改变:1996年3月,32岁的李维勇被任命为新邵三中校长。5年时间里,新邵三中新增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在校人数从600人上升到1800余人,高考上线人数从30余人递增到近230人。2001年12月,李维勇调任新邵八中校长,8年过去了,原来连围墙都没有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篮球场、田径场、羽毛球馆、跆拳道馆等综合设施应有尽有,学校被评为“邵阳市级示范性中学”和“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2009年的高考中,新邵八中包揽了全县理科考生的前三甲。

  2009年9月,李维勇调任新邵一中。一到学校,他就敏锐地感觉到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经过一番调研,李维勇发现,在相同工作强度下,管理层的待遇与一线教师相比,竟高出一倍。而校级领导中,不上课的多达7人。

  怎么办?从教师一线成长起来的李维勇深知,激活一线教师的活力才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新上任的校长,此时自己的一举一动就是全校教师行动的标杆。李维勇做出一个决定:自己带头降工资,并鼓励所有校级领导到教学一线上课。与此同时,把待遇向一线教师倾斜,上课越多的老师待遇越好,当班主任的老师待遇越好。

  “去‘管’字官气,多一些人文关怀,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利益,用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在一次全校管理干部的大会上,李维勇一席话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只有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克服‘为官不为’的问题,才能形成良好的‘头雁效应’。”

  在李维勇的带动下,“所有人都要到教学一线”成为新邵县一中的新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7年后的今天:目前该校行政干部,大部分都在一线教学,校级领导每人每期听课30节以上。

  有了管理层的身先士卒,一线教师的活力得到了释放。可经验丰富的李维勇又发现了问题——虽然当班主任的老师多了,可水平参差不齐。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李维勇发现,问题学生转班很严重,有的学生在学校读三年书,竟然换了四次班。

  “一遇到问题学生,就要求学生转班,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逃避问题。”李维勇决心培养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经过反复调研,新邵县一中实行班主任聘任制,挑选出工作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热爱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组建班主任队伍。

  为此,新邵县一中出台《班主任常规工作考核办法》,在班级管理中注重思想教育的穿透力,注重行为方式的引导,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面向人人,多元发展”的德育理念,建立了健全的德育体系——

  德育教育全员化。成立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负责、德育处、团委和年级组配合、班主任落实、全体教师参与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网络最大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良性互动的德育网络。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成为德育的有力延伸,学校定期和家长委员会座谈,班主任定期和家长联系沟通,懂教育的家长和社区代表不再“作壁上观”,他们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为德育工作建言献策。

  特色德育主题化。该校特色德育注重价值引领,突出过程管理,落实常规管理,从小处抓落实,把细节做精彩,涌现出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节俭教育、礼仪教育、环保教育等多姿多彩的特色班级主题。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要付出劳动,就能收获尊重,收获感动,没有‘费力不讨好’,不会‘无用武之地’。”青年教师刘青桂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他眼中,李维勇在学校管理中凸显人文情怀,正是新邵县一中教师向心力的中心所在。

  “给力”教师专业成长

  数学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石小毛,一肩挑着三副担子。这让他的肩上有了更大的责任,也让他成为了一个行走中的思考者。

  “石老师的数学课,我们都喜欢,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枯燥、计算的繁琐、证明的死板,他的课堂充满了探索的趣味。”学生为他们心目中的“男神”点赞。

  在同为数学组教师的徐媛俐看来,石小毛善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让孩子们表达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学生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从旁引导,与学生一道探究问题的答案,激发学习兴趣。“立足基础、强化技能、注重创新”,石小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早在2006年,他刚来新邵县第一中学任教时,还是个“愣头青”。虽说有过几年站讲台的经验,但总感觉“教不得法”。那段时间,资深数学教师的课堂上少不了他的身影,从名师的课堂“取经”,向同行“拜师学艺”,珍惜每一个赛课机会……“石老师很不错,他不断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常常钻研教材到很晚。他还在邵阳市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比武中获得第一名。正是多年的勤学与磨砺,成就了课堂的精彩。”该校纪检书记周斌如是说。

  石小毛的专业成长史,是该校“1358”工程的一个缩影。所谓的“1358”,即青年教师一年教学入门、三年教学过关、五年教有特色、八年争创教学能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一线的“顶梁柱”,为学校的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学校最神圣的事情是教学。”在李维勇的理解中,随着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行,凭着传统教学方式的旧船票,已难以登上素质教育的新客船。因此,夯实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振课堂教学的精气神,成为保障教学质量的“不二法宝”。

  新邵县一中依据教师发展的不同层次,采取“外引内培”的方法,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又邀请教育教学的专家来校“传经送宝”;课堂教学竞赛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赛课前的紧张准备到课堂的精彩呈现,再赛课后的交流与探讨,教育教学的智慧在此间碰撞生成……

  慢慢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头脑风暴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嬗变,课堂的“脸”悄悄地在改变,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巩固落实”为基本流程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在这里落地生根。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动态生成课堂结构,实现了课堂教学由“原生型”向“创新型”、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

  教学和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两条腿”,只有二者齐头并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李维勇明白,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教研水平的提升常常是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问题即课题。”这是李维勇对教师教研提出的基本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教师捕捉教育教学中的灵感,在教中研,于研中教,学校日渐形成“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教研氛围。

  家长是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第一环境,高中阶段正值学生由儿童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由于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父母离家打工者居多,如何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和沟通也常常是令老师困惑的问题。

  面对这一“共性问题”,该校党总支副书记刘凌云与老师们一道深入课堂,组建以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课题新鲜出炉。参与课题的教师分通学生、寄宿生和陪读生3组对学生进行调查走访,剖析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

  德育处副主任杨更祥是课题组的成员之一,设计问卷、分析调研报告、制定方案,教育教学之外的大部分时间,他便埋在了课题的相关研究上。谈及教育科研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杨更祥喜不自胜:“当发现一个问题点时,我们就集体研究应对举措,以点带面,在实践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突破点。”投身教育科研,让他更多地学会思考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潜移默化间,他的课堂也变得更加如鱼得水。

  2015年,该校深入开发有深度、有吸引力的校本课程,送省教科院参评论文36篇,有29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报刊上发表;省“十二五”课题《校本教研中如何提高作业有效性的调查研究》已通过中期检查,得到市县课题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以教科研带队伍,以教科研求提高,以教科研促发展成为新邵县一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

  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不要坐,站起来慢慢走”“来,扶上我”……4月12日,新邵县一中首届“拥抱自然快乐青春”远足活动拉开帷幕,高一年级1400多名师生冒雨前行,绵延千米的队伍蜿蜒在街道、村庄和山路之间,犹如一条舞动的巨龙。

  行进途中,有同学的脚磨出血泡,便系上绑带,继续前行;腿抽筋了,就地按摩按摩,站起来再走;体力不支,便彼此搀扶,结伴而行。有些班级自发朗诵起李白的《蜀道难》,鼓励同学们前行。大家就这样一路行,一路歌,将30公里的行程踩在脚下。

  下午时分,师生回到校园,掌声与喝彩声不断,泪水与幸福交织在一起。“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是大家的歌声与口号声激励着我,即便身体再累、脚再酸痛,也一定要走到终点。”高一509班学生孟楠格眼中满含泪水,紧紧地拥抱着同行的伙伴。

  远足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更是一次青春的远行。“我希望孩子们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傲立霜雪的梅花。”李维勇坦言,“远足看上去只是一次徒步,但这其中蕴含着意志品质的磨练、团队意识的唤醒和互助协作的考验。这是源自生活本身最真实的感悟,即便你什么都不说,他们也能自然而然地明白什么是勇气、责任与友谊。”

  在这里,“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再是一句口号。学习不单单局限在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学生身体素养的锻炼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学校之所以对体育“高看一眼”,源自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来校进行高中学生健康体质标准测试的抽查。“学生体质合格率竟不到20%!”这组数据给体育组组长邓正鹏老师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当学校汲汲于追求高考分数,忙不迭地向前赶路时,却忘记了夯实学生生命的根基,这难道不是教育的迷失么?

  慢慢地,体育舞蹈、健美操、三人四足、拔河等趣味体育项目走进了课堂,学生在这里尽情享受着肆意奔跑的自由与喜悦。学校成立以皮划艇、足球、健美操、游泳、武术等为主的多个体育专业运动队,集中上课、统一训练,改变了以往集中训练、分散上课的局面,真正实现队员、教练、教师的统一管理。

  每天清晨,全校师生坚持全员跑操,以蓬勃的朝气迎接每一个清晨;田径运动会化身成体育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参与其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列入日常的操行评分;大课间的20分钟里,一场场篮球邀请赛成为校园里别样的精彩……

  强体健身的背后,学校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体育代表队皮划艇运动员参加省青少年皮划艇、赛艇锦标赛荣获省重点项目学校第一名、市州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市中小学生足球、篮球比赛分别荣获第二名、第五名,参加县中小学生篮球比赛、象棋比赛均获第二名;累计向高等体育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近500名。无形之中,体育悄无声息地浸润在学生的生活里,阳光、自信成为一中师生的精神面相。

  在强身健体、锻炼学生意志之余,该校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厚重的人生底色。

  “从今天起,18岁——做一个大人,肩负起成人的责任,用信心对自己负责,用诚心对他人负责,用爱心对家庭负责,用热心对社会负责……”每年的5月18日,对于新邵县第一中学的高三学子而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学生们身着盛装,高举右手许下青春誓言,宣告自己正式迈入成人。

  “518”的谐音就是“我十八”,精心筹划的成人礼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天,学校给他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枚成人章和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伴随着感恩音乐的响起,高三学子面向父母与老师,深深地鞠躬,向父母的养育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向辛勤工作的老师表达感激之情。这一刻,温暖在校园弥散开来。各班组成班级方阵,步伐齐整地迈过“成人门”,寓意母校对他们的祝福,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心怀梦想,拥有幸福的人生。

  类似这样的综合活动还有很多,“放飞中国梦唱响校园情”合唱比赛、“保护母亲河”义务植树、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比赛……与这些异彩纷呈的活动互为依托的,是志愿者小分队、“小雨点”文学社、乒乓球协会、模拟联合国社团和国际象棋社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得以体验生活中更多的精彩。

  在每一个教育的日常里,新邵县一中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放飞梦想,体味着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